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有人说正史《三国志》里没有单挑 , 我认为是不符合事实的 。 抛开引注里有争论的场合不谈 , 正史《三国志》正文里有一场单挑纪录 , 那就是发生在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神亭争雄” 。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 这是《三国志》正文里唯一一场单挑 。 《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里有这样的描述: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

◇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 策从骑十三 , 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 慈便前斗 , 正与策对 。 策刺慈马 , 而揽得慈项上手戟 , 慈亦得策兜鍪 。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 , 於是解散 。

有人一直认为文中没有明说是一对一就不该算是单挑 , 就算如此 , 咱们还是可以算“一骑卒”对其中7人 , 而太史慈一个人也可是算上是1人单挑7人 , 比那个所谓的严格单挑还要猛 。

言归正传 。 为什么正史《三国志》正文会有这么一场对太史慈的武勇加以描述的记载呢 。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 一般我们都把太史慈作为东吴武将来看 , 但是在正史《三国志》里他的定位是群雄 。 不信你看题目:《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 是的 , 他和刘繇时列在一起的 , 相信不会有人生说刘繇不属于群雄吧 。 难道因为他是群雄就要有这么一段描写吗?不 , 简单的说突出太史慈其实是为孙策作衬托 。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刘繇会被列入正史呢?说穿了 , 这里列刘繇主要还是要突出孙家对东吴领有的正当性 。 君不见《三国志》蜀书在写刘备以前不也有个刘二牧传吗?但是太史慈只是刘繇同乡 , 而且“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 , 繇曰:“我若用子义 , 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 , 可见当时以评论天下人物闻名于世的许邵对太史慈的评价一定不高 。 而且和周瑜 , 黄盖 , 程普等老资格比起来 , 太史慈的战功在孙家立国方面的功劳可就是萤火之光了 。 而且决定吴国命运的赤壁大战还没到他就去世了 。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把太史慈也列在一起作为群雄是为什么呢?我想他的最大优势就是当时他闻名天下的武勇 , 上次曾经说过他救孔融一事 , 这里就不谈了 。 总之在正史上 , 太史慈的武勇与关张不遑多让 。 那场单挑在演义里很容易被看成是因孙策猛而反衬太史慈猛 , 我看还是应该反过来 。 因为太史慈以勇闻名比孙策早 。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

太史慈在刘繇兵败逃到豫章后曾经自称丹杨太守 , 实际上就是自己把自己当成刘繇的接班人 。 他没有逃回家乡去 , 也没有继续跟随刘繇 。 这说明什么呢?对 , 他是有政治野心的 。 孙策也不过是个外来户 , 侵攻东吴本身是没有正当性的 。 曾经看到过有日本人考证当时是没有正式丹杨太守的 。 我估计这个说法是站在作为正统的汉朝廷方面来说的 。 “策已平定宣城以东 , 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 慈因进住泾县 , 立屯府 , 大为山越所附” 。 原来当时他是趁孙策东征要建立根据地的 。 这也就是说太史慈本身还是有一定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的 , 如果他能够击败孙策 , 在那个时代他是有可能在成功后把自己的行为正当化的 。 只是他没有料到孙策能在一年内就收拾了吴郡和会稽的许贡 , 王朗 , 而且他手下也没有周瑜鲁肃这样的智囊 , 只是纠集了一帮山越贼 。 即使这样 , 他还差点捉住孙权 , 那个 “水国山狮” 周泰也受了重创 。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太史慈:助孙策扫荡江东的三国名将// //

以上 , 我们可以看出太史慈列为群雄除了他本身是有一定背景以外 , 通过他来衬托孙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你看“策即解缚 , 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 。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 , 当与卿共之 。 ” , 可见孙策对他的重视 , 反过来这也证明孙策用人的手腕 。 刘繇文用许邵无可厚非 , 但是仅仅因为许邵对太史慈评价不高就不用他 , 实在是缺乏逐鹿天下的器用 。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看作是对孙策的反衬 。 原来太史慈归降后 , 除了孙策大家都不信任他 。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 ”策曰:“子义舍我 , 当复与谁?”饯送昌门 , 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 。 ”果如期而反” 。 这里与其在表扬太史慈的诚实 , 倒不如说是在赞美孙策的心胸和政治手腕 。 毕竟太史慈这样一个早就闻名于世的大人物加入孙策集团 , 对于孙策来说是个巨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