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12月18日上午 , 《记忆中的香山》老照片展在海淀区香山街道办事处多功能厅开展 。 从香山附近居民和各界人士手中征集到的150多张老照片 , 串联起香山地区的历史 , 展示出香山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 。

如果您觉得路远不方便去 , 那么今天就跟着“旧京图说”看一场网上老照片展吧!

香山巨贾宋则久

展览的第一幅照片是一棵挺拔的松树 , 它同时也是一个地名——一棵松 。 1930年代 , 民族资本家宋则久在这里兴建私家宅院 , 如今已变成香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 宋氏家族当年生活在这里是什么场景?其后人宋怀颖拿来了6幅珍贵的老照片 。

“我小时候 , 这里已经交公了 , 住了好多人家 。 我大伯家在这住了几年 , 我常来玩 。 就记得那时候院子里的果树特别多 , 枣儿有鸡蛋那么大 。 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房子 , 特别结实 。 建筑风格也说不上是古建风格还是西洋风格 , 好像都有一点 。 ”今年47岁的宋怀颖回忆 。 听老人们说 , 这个院子一共有37间房子 , 面积11亩多 。

宋则久是宋怀颖的高祖 , 老照片上 , 还有宋怀颖的爷爷青年时代和高祖宋则久一大家子的全家福 。

照片上 , 宋怀颖的爷爷穿着西装 , 奶奶穿着精美的旗袍 , 爷爷的妈妈还裹着小脚 。 宋怀颖的爷爷喜欢摄影 , 才会留下这些珍贵的照片 。 但这样的照片也不多了 。 现在 , 宋家的墓地还在附近 , 宋怀颖正在向文物部门申请 , 希望能作为文物予以保护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棵松(现香山街道办事处)常华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宅院西侧草亭宋则久与孙辈合影 , 背景能看到香山 。 宋怀颖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宋怀颖的爷爷穿着西装 , 奶奶穿着精美的旗袍 , 爷爷的妈妈还裹着小脚 。 宋怀颖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宋则久一家全家福 。 宋怀颖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宅院北门进来用石子铺设的甬道宋则久夫妇合影 。 宋怀颖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大宅门里的孩子们 。 宋怀颖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出殡 。 宋怀颖提供

那么 , 宋则久到底是何许人也呢?“旧京图说”特意为您查了查资料 , 据《中华民国史》记载:

宋则久出生于1869年 , 早年在绸布商店当学徒、店员、经理 。 1913年 , 他辞去担任了十三年的敦庆隆经理 , 独资接办官办的天津工业售品所 , 从此大力提倡国货 。 后来 , 这个商店先后改了三次店名——天津国货售品所、天津百货售品所、中华百货售品所 , 以天津国货售品所这个店名使用的时间较长 。 新中国成立后 , 于1956年公私合营 , 1958年并入南市商场 。

宋则久为提倡国货 , 建立宣传阵地 , 1915年2月15日创刊《售品所半月报》 , 以“提倡实业、鼓吹国货、激发道德、矫正风俗、灌输知识、传递技能”为宗旨 。

他还在售品所内组织音乐会 , 建立新剧团、魔术团 , 将振兴实业、倡用国货的道理融会在民众的娱乐之中 。 此外 , 他还举办一些社会事业 , 如创办小学和教养院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日寇侵占天津 , 对坚决抵制日货的宋则久和他的国货售品所极为仇视 , 不断恐吓和勒索 , 致使国货售品所的营业日趋萎 。

1939年 , 宋则久将天津工业售品所改名为天津百货售品所股份有限公司 , 但日寇并未因他将“国货”改为“百货”而放弃对他的摧残 。 1941年 , 日伪逮捕了北京零售分所主任及10多名职员;1943年 , 又将天津售品所经理和会计逮捕 。 宋则久不得不离开天津避居北京香山 。

1945年抗战胜利后 , 宋则久原想恢复专售国货的宗旨 , 天津售品所一度打出“专售国货”的招牌 , 并于1947年又改名为中华百货售品所 。 但在美货大量涌人下 , 国货仍难推销 , 宋则久又一次放弃“专售国货”的招牌 , 添设国外贸易部经营进出口业务 , 勉强支撑局面 。 1948年8月 , 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 售品所再遭横祸 , 数日之内 , 总店及各分店存货被抢购一空 , 损失严重 。

1949年天津解放后 , 宋则久退居香山养老 。 1956年公私合营时 , 天津售品所经营的商品达到1万多种 。 1956年1月 , 宋则久病逝于北京香山 , 终年99岁 。

香山古村落

香山土著、今年59岁的户力平 , 爱好研究香山地区的历史文化 。 从他收藏的老照片里 , 能看到清末民初香山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 。

香山地区的古村落较多 , 现存尚存的有20多个 。 历史上这些古村落是个什么样子 , 无从考证 , 但从几张极为珍贵的老照片中 , 大致能领略到几十年前或百余年前几个村落的旧貌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景皇陵旁娘娘府 , 上世纪30年代后期 。 户力平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民国时期的景皇陵及娘娘府周边 。 户力平提供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的景皇陵及附近娘娘府的老照片 。 娘娘府曾是香山最东部的村落 , 位于玉泉山北侧 , 而今已消失多年 , 只是作为地名被沿用至今 。

“娘娘府”是安葬皇帝妃嫔(俗称娘娘)的阴宅府地 。 据《光绪顺天府志》娘娘府东起董四墓 , 西至金山山麓 , 有明代皇族和皇后及妃嫔的墓九十余座 。 临近明代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的墓地 , 俗称“景皇陵” 。 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因实施“裁陵”制度 , 除“景皇陵”被保留外 , 其它陵墓被毁掉 , 但娘娘府地名却流传下来 , 并形成聚落 。

从这张老照片上看 , 当时的“景皇陵”还保存完好 , 其西南侧有零散的几处聚落 , 也就是娘娘府村 , 村落周边多是农田 。 当时还没有颐和园通往香山的公路 , 但有土路通行 。 娘娘府西南面那一片聚落 , 应是丰户营 。 可以说70多年前的娘娘府一带是玉泉山下较小的村落 , 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环境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清末红门村 。 户力平提供

红门位于香山地区东部 , 玉泉山西部 , 东临丰户营 , 村落分东西部分 。 清乾隆年间自西山修建了两条石渠 , 引山泉水汇于广润庙 , 然后向东再设石渠 , 流入玉泉山脚下的静明园西门外水泡子 。 这段石渠因地形下降而坡度较大 , 所以石槽逐渐加高在石墙上 , 以便西山泉水顺着石渠流到玉泉山麓 。 为方便人们南北通行而在石渠下方较高处开设门洞 , 在今天的红门村南侧石墙下便建有一个红色门洞 , 后门洞附近聚落成村 , 俗称红门村 。

从这张老照片上两位赶着牲口推碾子人的衣着和发型来看 , 大致年代为清末 , 还留着长辫子 。 旁边的房子为砖石结构 , 房子前面为农田 。 画面的远处是香山的鬼见愁 。 当时的红门村只是一个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小村落 , 这只是其中的一家 。 几位看过这张老照片的红门村民比较认同这是红门村一百多年前的旧影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1983年北沟村 。 户力平提供

这是30多年前的北沟村 , 而今早已消失 , 它位于香山北麓的寿安山下 , 东邻古刹卧佛寺 。 村落散布在山沟两侧 , 村民大多姓徐 。 据传 , 他们的祖先在明初迁到现在的香山公园双清一带居住 。 清乾隆十年(1745年)因营建静宜园而被迁至樱桃沟口外 。 村域地势呈北高南低 , 村民居住相对分散 。 1993年前后因北京植物园扩建 , 村民迁出后 , 村落消失 。

这张照片是站在村子北面高坡上拍摄的 , 由此向北走便是樱桃沟 。 画面中的一户人家紧靠着山坡 , 东侧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往樱桃沟 。 村民家的院墙多为石码墙 , 高约 两米 , 而房子最初为石板房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翻盖时改为泥瓦或洋灰瓦顶 。 整个村落依山而置 , 显得格外宁静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民国时的南正黄旗 。 户力平提供

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民国中期 , 著名摄影师赫达莫里逊站在香山南麓的红山头上拍摄的 , 紧靠山坡的是健锐营正黄旗南营旧址 , 东南面便是团城演武厅 。 正黄旗南营也称南正黄旗 , 依山而建 。 民国时旗营解散 , 旗营逐渐破落 。

从画面上看 , 当时只有几户人家 , 显得很荒凉 , 但仍能看出当初旗营的建筑格局 。 如今营子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 几十年前为一自然村落 , 呈东西带状 , 村民居住较为分散 。 六七十年代因部队征地 , 将该村西部圈入 , 使村域变小 , 几年前因拆迁 , 部分村民迁走 , 而今原住村民已很少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这是1980年前后的正白旗村 。 户力平提供

据《北京西山健锐营》载:正白旗“由于营区的发展分为里营和外营 , 旗丁称营子里、营子外 。 ”这张照片属“营子里” , 也就是今天曹雪芹纪念馆所处的大概位置 。 当时还未被划入北京植物园内 , 为自然村落 , 村民居住较为分散 , 村子里古树较多 , 周边有一些山坡地 , 即使曹雪芹纪念馆所对外开放后 , 仍然为散居的村落 。

这张照片是站在村子西南侧拍摄的 , 大致能看出今天曹雪芹纪念馆附近景观的模样 。 1993年前后因植物园占地 , 营子里被划入北京植物园内 , 村民迁到营子外或四王府附近 , 而今昔日的村落已完全消失了 , 成为北京植物园的一部分 。

劳动大学

1949年3月25日 , 毛泽东等人进入北平后 , 他和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住在西郊的香山一带 。 为了保密对外称“劳动大学” 。

驻地确定后 , 党中央还专门成立了西柏坡转移委员会 , 由办公厅的杨尚昆和曾山为主要负责人 , 在北平打前站的李克农负全责 , 下设三个处:“劳大”筹备处 , 由赖祖烈主持 , 负责办理交涉、备置用具等事宜;“劳大”收发处 , 由社会部的王范主持 , 负责调查社会情况 , 布置警卫 , 办理机关来此人员的住地介绍等事宜;“劳大”招待处 , 由办公厅的边纪忠、田畴主持 , 负责香山住地房屋修理、布置、租借、建设等事宜 。

一切安排就绪后 , 党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西柏坡 , 进入北平后 , 大部分在西郊的香山安营扎寨 。 毛泽东住进了香山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双清别墅 。

“劳动大学”这个名字跟中央首脑机关驴头不对马嘴 , 再加上又是“讲劳动”的大学 , 特务们更是不屑一顾了 。 然而 , 这个代号却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前来“投考” 。

很多热血青年打着小红旗 , 走上几十里路 , 前往香山投考“劳动大学” 。 “劳动大学”作为中央机关 , 自然不让进 。 一次 , 几个女学生不甘心 , 找来找去 , 结果找到了香山派出所 。 工作人员解释了半天说这里不招生 , 他们才回去 。 还有人投书《人民日报》要求报考劳动大学 , 成了一个花絮 。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1949年"劳大专线"公交车行驶于香山买卖街 。 1949年"劳大专线"公交车行驶于香山买卖街 。 "劳大"即"劳动大学" , 指当时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驻地 。 户力平提供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香山记忆:私家老照片拼织起来的记忆长廊// //

居居民袁淑华收藏二姐夫王志成是朱德的秘书 , 2017年去世 。

图 | 香山街道办事处

(参考资料:《红色中枢》《中华民国史》)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