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第一个创制文字的漠北民族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突厥:第一个创制文字的漠北民族

公元6至8世纪 , 我国北方活跃着一个强悍的民族 , 他们驰骋在广袤的漠北草原 , 不断南下威胁着中原王朝 。

这个民族 , 就是突厥 。 他们所建立的政权称为突厥汗国 。 突厥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对北方民族影响极大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个强盛一时的民族和国家烟消云散 。

突厥人源自何处 , 又最终去了哪里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

突厥起源

狼族的传说 。 传说突厥是狼的后代 。 《周书?突厥传》记载了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提出突厥是匈奴的别种 , 姓阿史那氏 , 自成部落 。 后来 , 部落被邻国所破 , 部族被灭 , 只剩下一个10岁的小男孩 。 敌兵看小男孩年纪小 , 不忍杀他 , 只砍下他的脚 , 将他丢弃在草泽中 。 小男孩被一只母狼所救 , 长大后与之结合 。 多年后 , 邻国的王听说当初那个小男孩还活着 , 又派人去杀他 。 派去的人看到狼在他旁边 , 想把他和狼一起杀掉 。 狼逃到高昌国北山的一个洞穴里藏匿起来 , 并生下了10个男孩 。 这10个男孩长大娶妻生子后 , 各用一姓 , 阿史那是其中一姓 。 后来 , 子孙繁衍到数百家 。 另外一个传说的情节稍有不同 , 说的是突厥的祖先出于索国 , 居住在匈奴的北边 。 部落首领称为阿谤步 , 有兄弟17人 。 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 , 是狼所生 , 有特异的才能 , 可以征召风雨 。 伊质泥师都娶了两个妻子 , 分别是夏神和冬神的女儿 , 生下4个男孩 。 大儿子讷都六居住在贱斯处折施山 , 山上还有阿谤步的族人 , 众人共推举大儿子为首领 , 号为突厥 。 讷都六有10个妻子 , 她们所生的儿子都以母族为姓 , 阿史那是小妻子的儿子 。 讷都六死后 , 众人想在这10个妻子所生的孩子中立一个为首领 , 于是一齐到大树下互相约定:向着树跳跃 , 谁跳得高就立谁 。 阿史那年纪最小但跳得最高 , 于是其他儿子便共同奉他为首领 , 号称阿贤设 。 这两个传说在细节上虽不尽相同 , 但都说明突厥与狼有着密切的关系 。 突厥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 , 突厥可汗的旗纛上绘有金狼头 , 便是因为“盖本狼生 , 志不忘旧” 。

突厥的族源 。 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书?宇文测传》:“(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年)……每岁河冰合 , 突厥即来寇掠 。 ”《周书?突厥传》里解释突厥一词的意思:因突厥人居于金山之阳 , 金山形状似兜鍪(编者注:兜鍪 ,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 其俗称兜鍪为“突厥” , 便以此为号 。 近代的研究认为 , 突厥是丁零、敕勒、铁勒的转音 。 语言学家则认为 , 突厥有强力、刚毅的意思 。

在突厥活跃的隋唐时代 , 人们对其来源便不是很清楚 。 因此 , 唐初所编的几部史书有关突厥的记载就不一致 。 《北史》认为:“突厥者 , 其先居于西海之右 , 独为部落 , 盖匈奴之别种也 , 姓阿史那氏 。 ”《周书》则说:“突厥之先 , 出于索国 , 在匈奴之北 , 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阿史那子年幼 , 而跳最高 , 诸子遂共奉为主 , 号阿贤设 。 ”《隋书》提出:“突厥之先 , 平凉杂胡也 , 姓阿史那氏 。 ”虽然史书上的记载不同 , 但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突厥的核心部分是阿史那氏 。 实际上 , 各书所反映的都是突厥先祖在不同时期的迁徙活动 。

结合诸书有关突厥传说的记载 , 以及近世在鄂尔浑河畔发现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古突厥文上有“九姓乌古斯者 , 吾之同族也”的记述(“九姓乌古斯”指“九姓铁勒”) , 可以判断突厥是铁勒的一支 。 其先祖最初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 , 部落曾遭到灭亡 。 遗下的一支是后来突厥的核心种姓阿史那氏的祖先 , 逃到高昌国的北山 , 即今天的天山主峰博格达山 。 那里是个方圆数百里、四面俱山、水草丰茂的平壤 , 阿史那氏的子孙于当地生息繁衍 , 人口增多 , “渐至数百家” 。 由此 , 突厥族开始形成 。

突厥汗国

柔然锻奴 。 突厥人在高昌国的北山生活了几个世代后 , “相与出穴 , 臣于茹茹 , 居金山之阳 , 为茹茹铁工” 。 后来 , 突厥人迁到金山(即今阿尔泰山) , 是为柔然所迫 。

公元5世纪 , 高昌沮渠政权被柔然灭亡 , 居于高昌北山的突厥被波及 , 成为柔然的俘虏被迁至金山 , 为柔然所役属 。 突厥因擅于冶铁 , 被称为锻奴 , 成为专为柔然提供冶铸铁制手工产品的部落 。 迁到金山后 , 突厥得到很大发展 , 至大叶护时代 , 实力逐渐增强 。 6世纪初 , 柔然因与高车之间发生战争 , 实力由此下降 , 突厥趁机脱离柔然的控制 , 势力发展到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 。

汗国的建立 。 建立突厥汗国的是阿史那土门 , 这个名字在突厥语中是“万人长”之义 。 公元546年 , 土门击破并收降了5万铁勒部众 , 实力猛然增强 , 开始寻求与柔然平等的地位 。 土门派使者向柔然可汗阿那瓌求娶公主 , 却遭到阿那瓌的羞辱:“尔是我锻奴 , 何敢发是言也 。 ”受到羞辱的土门愤怒之下转而求婚于中原西魏政权 。 在西魏的支持下 , 公元552年 , 土门率部击败柔然 , 建立汗国 。 “突厥土门自号伊利可汗 , 其妻为‘可贺敦’ 。 ”《阙特勤碑》称土门为“布民可汗” 。

到其儿子木杆可汗时 , 突厥击灭柔然 , 西破挹怛 , 东走契丹 , 统一了漠北 。 统治中心设在漠北 , “可汗恒处于都斤山 , 牙账东开 , 盖敬日之所出也” 。 都斤山即现在的蒙古杭爱山脉 。 当时 , 突厥的疆域东自辽海以西 , 西至西海万里 , 南自沙漠以北 , 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 《阙特勤碑》称颂曰:“人类子孙之上 , 我祖宗土门可汗及室点密可汗实为之长 。 既为之长 , 即与突厥人民制定统治国家的制度……吾祖宗皆圣贤可汗、英武可汗 。 ”可惜 , 这种荣耀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 到沙钵略可汗时 , 形成五可汗分立局面 , 最终在隋朝“远交近攻 , 离强合弱”政策的分化瓦解下 , 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

东突厥汗国 。 在突厥内部斗争中 , 东突厥的突利可汗兵败后只身南投隋朝 , 被封为启民可汗 , 还娶宗室女义成公主为妻 。 在隋朝的扶持下 , 到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时 , 东突厥势力日渐强大 , 控弦之士百余万 , 开始与隋朝决裂 。 隋末 , 北方的割据势力都曾想借突厥的力量以逐鹿中原 。 李渊起兵太原 , 也曾派人与突厥结好 。 唐朝建立之初 , 突厥颉利可汗率兵至离唐长安仅20公里的渭水便桥北 。 唐太宗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谈 , 后斩白马与颉利可汗盟于便桥 , 突厥军才退走 。 此后 , 东突厥又陷入分裂 。 公元629年 , 唐朝趁机派李靖等人率大军征讨 , 大败突厥 , 郁射设、荫奈特勤等率部投降唐朝 , 颉利可汗被擒回长安 , 东突厥汗国灭亡 。 唐太宗将投降唐朝的突厥部众安置在西起灵州(宁夏灵武)东到幽州(今北京)的地域之间 , 设顺、祐、化、长四个都督府 。 投降的突厥酋长被授予将军、中郎将 , 官位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多人 , “殆与朝士相半” , 迁居长安的突厥人有1万户 。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 唐军击灭金山东北的突厥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 , 置瀚海都护府 。

由于唐政府对突厥实行“全其部落 , 顺其土俗”政策 , 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前期 , 突厥再次复兴 , 默啜重新建立汗国 。 公元745年 , 回纥怀仁可汗杀突厥白眉可汗 , 突厥汗国灭亡 。

西突厥汗国 。 西突厥的兴起可溯至土门灭柔然后 , 其弟室点密和他所率的十姓部落大概10万人留居西域 , 分布在碎叶河(编者注:碎叶河 , 又名楚河 , 河谷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带 。 公元567年 , 室点密与波斯联合 , 灭亡了曾称霸中亚的嚈哒 , 中亚各小国纷纷归附于西突厥 。 室点密在世时 , 西突厥在名义上仍与东突厥维持统一 。 至其儿子达头可汗时 , 最终脱离东突厥 , 与其成为敌对方 。 西突厥鼎盛时期是统叶护可汗时期 , 他“勇而有谋 , 战辄胜” , 控弦之士数十万 , 称雄西域 。 统治范围东至突厥国 , 西至雷翥海(今里海 , 或说咸海) , 南至疏勒(今新疆喀什) , 北至瀚海 。 西突厥曾向唐朝遣使通和 , 并请和亲 , 唐虽应允但因受东突厥之阻最终未果 。

统叶护可汗之后 , 西突厥内部出现汗位纷争而衰落 。 公元639年 , 即贞观十三年 , 西突厥分为两部分 , 后又分别称为南庭和北庭 。 南庭得到唐朝的支持 , 在公元647年击败北庭咄陆可汗于吐火罗 。 后来 , 北庭咄陆部的贺鲁一度统一西突厥 , 但在与唐朝的战争中兵败 , 逃往石国 。 公元657年 , 贺鲁被石国人执献于唐 。 唐朝在西突厥设置羁縻州 , 西突厥灭亡 。

文字与习俗

突厥文字 。 突厥是蒙古草原民族中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 , 大概于公元5世纪时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 《周书?突厥传》载:“其书字类胡 。 ”然而 , 突厥文的真正被认识是近代的事情 。 1889年 , 俄国人雅德林采夫在鄂尔浑河和硕柴达湖畔发现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 。 这两碑在《唐书?突厥传》有记载 , 俱为唐玄宗派人帮助突厥人所立 。

目前 , 已经发现的突厥文碑有二十多块 , 是研究突厥史的重要史料 。 突厥文与古代日耳曼的卢尼文近似 , 字母来源是阿拉米文的草体字母 。 因其发现于鄂尔浑河流域 , 又被称为鄂尔浑卢尼文 。

突厥人拥有自己的文字 , 但可能仅限于上层少数人 , 一般的部众并没有使用 。 碑铭还反映出突厥以动物名称纪年 , 如“朕父可汗狗年崩、猪年葬” 。

生活习俗 。 突厥是生活在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 , 生活习俗深受环境的影响 , 具有一般游牧民族的特点 。 《隋书?突厥传》载:“畜牧为事 , 随逐水草 , 不恒厥处 。 穹庐叠帐 , 被发左衽 , 食肉饮酪 , 身衣裘褐 。 ”生活在草原上 , 突厥人所畜养的马牛羊成为他们食物和衣服的原料 。 有时 , 狩猎的野物也是他们的食物 。 《暾欲谷碑》记载 , 突厥人“吃野山羊和兔子” 。 《毗伽可汗碑》则记载 , 唐朝曾给予突厥人大量的粮食 , 说明突厥人除了肉食外也有粮食 。 突厥人喜欢喝酒 , 往往伴有欢呼歌唱 。 “饮马酪取醉 , 歌呼相对” , 其中的“马酪”指的是马奶酒 。 《西突厥史料》里提到 , “可汗饮之以酒 , 酒非葡萄所酿 , 似为马乳所制” 。 据《通典?突厥传》载 , 突厥人用以盛酒的器物称为“大罗便” , 形状类角而粗短 。

婚丧习俗 。 突厥人选择配偶的场所非常奇特 , 往往是在死者下葬的地方 。 《北史?突厥传》记载 , 每到死者下葬的那天 , 突厥年轻男女都打扮得非常漂亮 , 会聚于下葬的地方 。 如果男青年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孩 , 回家即派人到女方家求婚 , 女方父母一般也不会拒绝 。 这种特别的习俗可能与突厥人的生活特点有关 , 突厥是游牧民族 , 居无定所 , 流动性和分散性很强 , 平常相聚不易 。 死者下葬时 , 所有亲朋会聚一起 , 正为青年男女物色对象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

突厥人对丧葬礼仪非常重视 。 人死后 , 把尸体停放在穹帐 , 子孙和亲属都要各自屠宰羊马陈列在帐前 , 祭品中以马为最上等 。 突厥人的哭祭最具特色 , 是丧礼的主要内容 。 哭祭的人绕帐一圈到帐门以刀剺面 , 放声号哭 , 血泪俱下 , “如是者七度乃止” 。 剺面包括划面、割伤耳朵、剪头发等内容 。 据《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记载 , 来赴丧的人不管是亲属或是其他人 , 都要按突厥风俗献祭品及剺面 。 哭祭之后 , 通过占卜确定一个吉利的日子进行火化 。 火化是把尸体以及死者生前所用的器物和所乘马匹一起焚烧 , 然后把余灰收集起来 。 用什么器皿盛放骨灰 , 史书无载 , 难以考证 , 已发掘的突厥人石棺墓也没有发现盛装骨灰的器皿 。 但有学者认为 , 突厥人有一种穹庐式骨灰瓮 , 只是没有普及 。 尸体火化后并非马上下葬 , 而是要等待一段时间 , 一般是半年 。 春夏死的 , 要等到秋冬草木黄落;秋冬死的 , 要等到第二年春夏华叶荣茂 。 如阙特勤开元十九年三月卒 , 要到九月二十七日才举行葬礼;毗伽可汗狗年十月二十六死 , 要到猪年五月二十七日举行葬礼 。 突厥人一般葬在家族或家庭墓地 , 下葬之日 , 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 把牲畜等祭品摆在墓棺前 , 亲属再次走马绕墓地号哭、剺面 , 一如初死之仪 。 只是入葬时的场面要比初死哭祭隆重得多 , 参加的人数也更多 。 下葬后 , 在墓前立石树标 , 标上画有死者的容貌和他生前作战的战阵之状 , 并以羊马头作为祭品悬挂在标上 。 如果死者作战时曾杀一人 , 就会在墓前立一块石头 , 杀人越多 , 立的石头就越多 , 有的甚至有千百块石头 。 这些杀人石至今仍矗立在草原上 , 似乎在述说着勇士们当年的战绩 。 有些上层贵族还会造石像立在死者墓前 , 一般东向立 。 姿势为左手执杯 , 右手按刀胁下 。 考古发掘出的突厥墓 , 往往有很高的石柱围绕 , 如新疆阿勒泰地区克尔木乔墓群13号墓 , 便有一石像 , 左侧有一根石柱 , 石柱上部凿有凹槽 , 显然是用来悬挂东西的 。

突厥的消失及后裔

东突厥灭亡后 , 有10多万人南下归降唐朝 , 其余部众有的依附薛延陀汗国 , 有的西入西域 。

归降唐朝的突厥人曾参加安史之乱 。 《资治通鉴》记载:“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胡、六州胡诸胡数万众 , 聚于经略军北 , 将寇朔方 。 ”五代时期 , 突厥人仍见于史载 , 但被称为“小蕃” 。 《辽史》载:“秋七月壬申 , 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 。 ”当时 , 突厥首领已改为汉姓 。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正月 , 突厥首领张慕晋入朝纳贡 。 宋初 , 突厥活动仍见于史载 。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 丰州言愿诱吐浑、突厥内附 。 ”此后 , 突厥不再出现于史籍 。 文献记载常把突厥和吐浑相连 , 可能两者联系较为密切 , 最终互相融合了 。 从突厥首领为汉姓看 , 可能也有部分融入了汉族 。

西迁的突厥在宋代文献仍有记载 。 宋王延德《高昌行纪》提到 , 高昌王“所统有南突厥、北突厥” 。 《辽史》也载 , 辽圣宗统和元年(公元983年) , “西南路招讨请益兵讨西突厥诸部” 。 此后 , 中国汉文史籍中不再有关于这支突厥的记载 。

但在外文文献中却仍有突厥之称出现 , 不过 , 这些文献中提到的突厥的含义与汉文史籍中的突厥已有所不同 。 波斯常把乌浒水以北的非伊兰语民族称为突厥 , 包括突厥本部和他们的属部 。 后来的人也沿用这种称呼 , 像葛逻禄、样磨、处月诸部以及后来迁到西域的回纥 , 都被称为突厥 。 11世纪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 , “突厥”成为所有操阿尔泰西支语言的共名 , 突厥便由一个民族专称转变为民族泛称及语系名称 。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发现 , 新疆西部存在一支Turk人 , 仅31户 , 200多人 , 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也有一些散居在巩留、昭苏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 。 Turk是突厥本音 , 这些人的语言中保留着古突厥语音的特点 , 依然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 , 他们很有可能是古突厥人的直接后裔 。

作者:欧燕 ,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