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周恩来总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周恩来总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20世纪30、40年代 , 国内外掀起一股鼓吹妇女回家的论调 。

1942年 , 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总理加入这场反对“妇女回家的论战” , 在《新华日报》(即现今的《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发表文章《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 对当时“贤妻良母论”进行了反驳 。

周 恩来总理论 ‘贤妻 良母”的主要观点 , 在1942年 9月 25日的 《新华 日报》副刊 《妇女 之路 》发表 。

题目———— 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周恩来
1942年9月25日 《新华 日报》

无论在任何社会 , 做母亲的当然要良 , 做妻子的当然要贤 , 这犹之做父亲的当然要良 , 做丈夫的当然要贤 , 一样成为天经地义不可变易的真理 。 但“贤”与“良”的标准 , 当随着时代社会而有所不同 , 而有所变更 。 特别用在妇女身上 , 旧社会以三从四德为贤 , 以三K(教会、厨房和育儿)[注:教会 , kirk , 厨房 , kitchen , 育儿 , kingdergarten 。 ——录入者注]为贤 , 新社会则妇女解放了 , 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地位 , 其“贤良”的标准亦平等了 。 母职妻职犹之父职夫职一样 , 可以成为区分贤良的标准 , 也可以成为男女的分工和各自的任务 。 所以我们站在妇女解放的立场上 , 并不反对良母或者贤妻这两个独立的美称和赞意 , 而只问其所指的标准和含义如何 。 我们更不反对母职或妻职 , 而只问其所指的职务内容和有关方面的相互关系如何 。

但是 , “贤妻良母”成为一个固定的连结在一起的名词 , 其含义便不同了 。 它是专门限于男权社会用以作束缚妇女的桎梏 , 其实际也的确是旧社会男性的片面要求 。 在这一名词下 , 妇女的地位 , 便被规定得死死的 , 只能牢守在家庭做一个伺候丈夫的妻子 , 做一个养育儿女的母亲 , 而不能在社会上取得一般地位 。 所以凡是主张“贤妻良母”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 , 其妇女在社会上一般的是没有政治地位的 , 而这些国家也永远保持着男权社会的浓厚传统 。 因此 , 我们对旧的贤妻良母主义是反对的 。 同时 , 我们也反对在“贤妻良母”的名称上边冠以一个新字 。 尽管你解释新的“贤妻良母”的定义 , 是完全站在男女平等的地位 , 而要求妇女应尽母职和妻职 。 但要保持这个旧的固定的连结在一起的名词而只冠以新字 , 你便陷入男权社会的立场 , 而将妇女在社会上地位定型化了之后 , 再加以新的解释 , 这无论如何是不妥的 , 也是不合逻辑的 。 我们只要设想一下 , 为什么没有“贤夫良父”这一名称 , 便知道 。 “贤妻良母”是有它一定含义 , 一定的社会性质了 。 如果将新的“贤妻良母”的任务 , 分为母职和妻职来讨论 , 那便很合理 , 并且也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父职夫职的问题 。

并且 , 贤妻良母成为这样一个固定名词 , 主要的还在于强调夫权作用 。 一个已婚的女子 , 如果生了儿女 , 既要做贤妻 , 又要做良母 , 不仅不能两全 , 而且会妨碍其做良母 。 因为一般当丈夫的在“贤妻良母”这个要求上 , 总是自私的偏重于贤妻 , 而或多或少地妨碍着自己妻子成为良母 。 即使某些当丈夫的能让其妻子专心地成为良母 , 但这在这些人中 , 又有很多借口于家庭难得安慰而去外边做些使妻子难堪的事情的 。 反过来 , 还要妻子忍泣吞声 , 说这才合乎贤妻的榜样 。 这就是“贤妻良母”的真正要求 , 真正解释 。 这在现今青年一代中 , 我们也还看见这类典型 。 所以我们在谈母职妻职的时候 , 毋宁着重于母职 , 妻职较之母职来说 , 不仅应置于次要地位 , 而且也不应相提并论 。

论到母职 , 这是生物社会绵延不绝的生命线 , 而人类社会 , 更应自觉地认识母性的伟大和母职的重要 。 我们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 , 不应站在男性社会自私的观点上 , 而应站在人类社会共利的观点上 。 社会不管进步到什么程度 , 公共育儿制度就算尽善尽美的实现 , 母性固然不会消失 , 母职也还仍然需要 。 狭义说 , 十月怀胎 , 婴儿哺育 , 均属母职 。 广义说代人哺婴 , 公共育儿 , 又何尝不是母职?!幼年教育 , 以女性担任为当 , 是母职的扩大 。 中国古礼中的长嫂如母 , 是代行了母职 。 母职 , 是妇女在人类社会中最光荣的天职 。 我觉得 , 泛论起来 ,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任务 , 再比母职光荣和永恒的了 。

为着人类绵延 , 民族繁荣 , 尤其是为着目前健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 , 我们亟须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 。 尊重 , 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尊重 , 首先就要求家庭中尊重母性 , 尤其是当丈夫的更要尊重母职 , 帮助母职 , 而不应妨碍母职 。 能尽父职的人 , 必须懂得母职是百倍艰难于父职 。

谁无父母 , 生我能劳 , 唯母爱为最深刻!有人拿社会上尽多无母之儿 , 来做母职有亏的例子 , 是很不妥当的 。 我以为实际上无父之儿不知要超过无母之儿多少倍 。 苏联的法律 , 对私生子及离婚后的子女均规定做父亲的养育责任 , 并确定由其薪资所得中扣付 。 这是公正的 , 因为做母亲的既在那里尽着纯义务的母职 , 做父亲的便应出钱养育 , 共担责任 。

提倡 , 是要全社会来提倡 , 尤其要从政治上提倡 。 没有尽母职的良好环境 , 单靠妇女本身去尽母职是不够的 , 而且会困难重重的 。

一个男子没有足以赡养全家的薪资 , 一个女子没有社会职业的保障 , 尤其是结了婚的女子更有失业的危险 , 怀孕的无胎教可说 , 无休息可能 , 育儿的无社会津贴 , 无托儿场所;做工的连哺乳时间都不可得 , 做保姆教员的也未能得到生活安定 , 更说不上奖励优待 。 这些问题不解决 , 母职的提倡不仅是片面的 , 而且要妇女们普遍地尽母职 , 也是不可能的 。

所以我们认为要使妇女假能尽母职 , 必须以全社会的力量助其成 , 而不应仅仅责成妇女 。 现在有些国家 , 不论立场如何 , 都有托儿所的设置 , 都有对生育几个儿女以上的父母便给国家津贴的规定 , 亦是提倡母职的一种补助办法 。 同时 , 我们提倡母职 , 绝非视妇女于尽母职之外便无他职可尽 。 相反地 , 妇女是人 , 但凡人类可做的事情 , 妇女大都可做 。

不过 , 母职既是任何妇女所不可免的天职 , 妇女于尽母职的时侯 , 少做一点其他的事业 , 不仅是许可的 , 而是分工的必需 。 但我们反对借口妇女应尽母职 , 因而取消其社会职业 , 便其陷于更大的困难 , 转致妨碍母职 。

我们更反对以同样借口不承认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 这种想法的人 , 不过是男权社会的拥护者罢了 。

至于妻职问题 , 是应当与夫职同等看待和相提并论的 , 因非本文中心 , 留待后论 。 我们非空口反对“贤妻良母” , 而是主张以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为中心的新观念 , 来代替“贤妻良母”的旧观念的 , 这就是本文用意所在 。 (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周恩来总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 //

延伸阅读—— 《论“贤妻良母”与母职》文章主要表达的观点:

周恩来总理在1942年发表的著名文章《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所表达的 , 社会上只片面要求妇女贤良是不公平的 , “‘贤妻良母主义’......它是专门限于男权社会用以作束缚妇女的桎梏 , 其实际也的确是旧社会男性的片面要求 。 在这个名词下 , 妇女的地位 , 便被规定得死死的 , 只能牢牢守在家庭做一个伺候丈夫的妻子 , 做一个养育儿女的母亲 , 而不能在社会上取得一般地位 。 ”周恩来认为母职妻职与父职夫职是对立统一的 , 要使妇女尽母职 , “必须以全社会的力量助其成 , 而不应仅仅责成妇女 。 ”

回到对母亲和家庭日益重视的今天 ,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 是怎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脉络 , 让今天有更多的女人 , 希望以家庭为生命的重心?她们在社会生活和职场中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的社会和职业生活 , 让更多的女人希望回归到从母职中寻找生命的价值?

今天 , 当我们讨论母爱之伟大的时候 , 我们不妨更多探究如果母职作为女性的一种“理性”选择的后果 , 这意味着什么?而在社会学公义层面 , 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关注的 , 并不是那些广大的“正常”的母亲 , 而是那些奇奇怪怪的 , 游离余我们主流经验之外的母亲 , 比如单身母亲、人工生殖母亲、代理孕母、拉拉母亲......等等 , 她们作为主体的母亲角色和人生路径 , 能否得以实现 , 如何得以实现 , 才是更值得我们这个社会关注的 。

文章主要表达了如下几个观点:

一是剖析“贤妻良母”作为一个固定用法的男权特征 。 周恩来在文中首先把母职与贤妻良母区别开来 , 从妇女解放的立场上 , 在“贤妻”“良母”与“贤夫”“良父”并列的语义下 , “并不反对良母或者贤妻这两个独立的美称和赞意 。 ”但是 , “‘贤妻良母’成为一个固定的连结在一起的名词 , 其含义便不同了 , 他专门限于男权社会用以作为束缚妇女的 , 其实际上的确是旧社会男性的片面要求 。 ”

他认为 , 一是“贤妻良母”这一名词将妇女的地位死死地规定在家庭中 , 二是“贤妻”主要的还在于强调夫权作用 , 因此 , 它是一个压迫妇女的产物 。 据他观察 , 凡是主张“贤妻良母”的国家 , “其妇女在社会上一般的是没有政治地位的 , 而这些国家也永远保持着男权社会的浓厚传统 。 ”因此 , 必须反对“这个旧的固定的连结在一起的名词” 。

二是强调母职的社会性 。 一是认为母职可以是社会性的而非仅限定于女性的 。 他认为 , 不仅“十月怀胎 , 婴儿哺育”均属母职 , 而且“代人哺婴 , 公共育儿”乃至“幼年教育”同样属于母职的范畴 。 二是认为母职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 母职是“生物社会绵延不绝的生命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任务 , 再比母职光荣和永恒的了” 。 同时 , 应使母职摆脱男性传宗接代的狭隘意义:“我们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 , 不应站在男性社会自私的观点上 , 而应站在人类社会共利的观点上 。 ”三是认为母职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 提倡母职“是要全社会来提倡 , 尤其是要从政治上提倡 。 ”“没有尽母职的良好环境 , 单靠妇女本身去尽母职是不够的 , 而且会困难重重的 。 ……所以我们认为要使妇女们能尽母职 , 必须以全社会的力量助其成 , 而不应仅仅责成妇女 。 ”

三是为女性提供母职之外的社会选择 。 周恩来认为 , 提倡母职“绝非视妇女于尽母职之外便无他职可尽 。 ”相反地 , 从男女平等立场出发 , “妇女是人 , 但凡人类可做的事情 , 妇女大都可做 。 ”

“我们反对借口妇女应尽母职 , 因而取消其社会职业 , 使其陷于更大的困难 , 转致妨碍母职 。 我们更反对以同样借口不承认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 持这种想法的人 , 不过是男权社会的拥护者罢了 。 ”( 马冬玲
作者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本文摘自《周恩来论“贤妻良母”及其对妇女工作的启示》)

文章主要表达了如下 几个观 点 : 一是剖析 “贤妻 良母”作为一个 同定用 法的男权特征 。 贤妻与良母 , 曾经是中国传统 女性形象的典范 。

但是把 “贤妻”与 “良母” 联 系起来 , 形成 “贤妻 良母”这 一特定概念 , 实际上是近代受 日本 “良妻贤母 主 义”教育思 想的影响才开始 出现的 , 是 由 口本 “逆输人 ” 到中国的 。 周恩来在文中首先把母职与贤妻 良 母区别开来 , 从妇女解放 的立场上 , 枉 “贤 妻”“良母”与 “贤夫”“良父”并列的语义下 , “并不反对良母或者贤妻这两个独立的美称和 赞意 。 ”

但是 , “ ‘贤妻 良母 ’成为一个 同定 的连结在一起的名词 , 其含义便不同了 , 他专 门限于男权社会用以作为束缚妇女的 , 其实际 上的确是旧社会男性的片面要求” 。

从为什么 没有 “贤夫 良父”这一名称便知道 , “贤妻良 母 ”是 “有 它一定含义 , 一定 的社会性 质” 。

毕竟 , “无论在任何社会 , 做母亲的当然要良 , 做妻子的当然要贤 , 这犹之做父亲的当然要良 , 做丈夫的当然要贤 , 一样成为天经地义不可变 易的真理 。 ” 。

他认为 , 一是 “贤妻良母”这 一名词将妇女的地位死死地规定在家庭中 , 二 是 “贤妻”主要的还在于强调夫权作用 , 因此 , 它是一个压迫妇女的产物 。 据他观察 , 凡是 主张 “贤妻 良母”的国家 (如 日本 、德同等 ) , “其妇女在社会上一般的是没有政治地位的 , 而这些 国家也永远保持着男权社会的浓厚传 统 。 ”

因此 , 必 须 反 对 “这 个 旧的 同定 的连 结在 一起 的名词 ” , 无论 其 前 面是 否 冠 以一 个 “新 ”字 。

二是强调母职 的社会性 。 一是认 为母职 可 以是社会性 的而非仅 限定于女性 的 。 在这一点 上 , 周恩来将母职的范嗣加以扩大化了 。 他认 为 , 不仅 “十 月怀胎 , 婴儿哺育”均属 母职 , 而且 “代人哺婴 , 公共育儿”乃至 “幼年教育” 同样属 于母 职的范畴 。

二是认为母职具有礼 会 价值和社会意义 。 母职 “是生物社会绵延不绝 的生命线”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任务 , 再 比 母职光荣和永恒 的了” 。

人类社会应 “自觉的 认识母性的伟大和母职的重要” 。

同时 , 应使 母职摆脱男性传宗接代的狭隘意义: “我们尊 重母职 , 提侣母职 , 不应站在男性社会 自私的 观点上 , 而应站在人类社会共利的观点上” 。

三是认为母职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

周恩 来认为应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 。 尊重母职 “是 要 引起 全社会 的尊重 ” , 提倡母 职 “是要 全社 会来提倡 , 尤其是要从政治上提倡 。 没有尽母 职的良好环境 , 单靠妇女本身去尽母职是不够 的 , 而且会 困难 重重的 。 ??所 以我们认为要 使妇女们能尽母职 , 必须以全社会的力量助其 成 , 而不应仅仅责成妇女 。 ” 三三是为女性 提供母 职之外 的社会选择 。 马 克思主义认为 , 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 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 周恩来认为提倡母 职 “绝非视妇女于尽母职之外便无他职可尽 。 ”

相反地 , 从男女平等立场出发 , “妇女是人 , 但凡人类可做的事情 , 妇女大都可做 。 ”

“我 们反对借口妇女应尽母职 , 因而取消其社会职 业 , 使其陷于更大的困难 , 转致妨碍母职 。 我 们更反对以同样借 口不承认妇女的社会地位和 政治地位 。 这种想法的人 , 不过是男权社会的 拥护者 罢了 。 ” 三 、周恩来论 “贤妻良母”对今 日妇女工 作的启示 基 于以上分 析 , 周 恩来对 “贤妻 良母 ”的 辨析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相关妇女工作提供如下 启示 : 一是要从男女平等价值观出发 , 赋予 “贤” 和 “良”时代精神 。 周恩来认为:“‘贤’与 ‘良’ 的标 准 , 当随着时代社会而有所不 同 , 而有所 变更 。 ”当前 , 社会依然需要 “贤”和 “良” , 只是需要明晰的是 , 丈夫和妻子都是重要的家 庭成员 , “贤良”的标准应该是对夫妻双方共 同的要求 。 因此 , 社会在倡导 “贤妻”和 良 母 ”的同时 , 也要倡导 “贤夫 ”和 “良父 ””; 倡导男女两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 而不是以女 性是否胜任传统的 “男主外 , 女主内”的角色 分工作 为区分 贤良与否的标准 。

“三个注重”落到实处的创 造性举措 。 因此 , 我们的宣传工作和家庭教育 中应该将 “贤妻良母” 与 “贤夫 良父”并列 。 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 , 进一步推进人类 再生产的社会化 。

周恩来在文中说道 , 母职的 提倡需要解决 一系列 问题 , 包括 :女性没有社 会职业的保障 , 结了婚的女子有失业的危险 , 怀孕的无胎教无休息 , 育儿的无社会津贴、无 托儿场所 , 做工的无哺乳时间 , 做保姆教员的 未能得到生活安定更说不上奖励优待等 。 他还 提出应借鉴有些国家设置托儿所等办法加以解 决 。

他提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 度的完善 , 在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 他 提出的方法 , 有的已经得到采用 。 但是 , 当前 人类再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依然不高 , 特别是在 二孩的政策之下 , , 相应的政策措施如托幼机构 等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女性仍被普遍 看作育儿的主力 , 在推动男性履行父职方面还 有较大工作空间 。 因此 , 我们的家庭工作应从 帮助家庭解决这些问题入手 采取多项措施 , 为育儿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化服务 。 三是要坚持为女性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创造 条件 。

在现实的母职实践中 , 重要的不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 , 而是 , 女人在不断努力学习并实践“好妈妈”的过程中 , 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的不敢越雷池半步 , 生怕一步不慎 , 就成为一个“坏妈妈” 。 在今天 , 比“成为一个母亲”更重要和艰难的就是“当好一个母亲” , 一系列家庭教育的论述强调母职的重要性 , 以现代专业的新瓶 , 装着母职建制的旧酒 。 虽然人人都知道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 , 有太多的偶然因素 , 但妈妈们还是步步为营 , 生怕一步错、步步错 , 孩子的一个小优点 , 就成为妈妈们辛苦一天的所有快乐源泉 , 而孩子一个小小缺点 , 可能成为妈妈们焦虑、痛苦的所有爆发点 。 (评论 内容 根据 网络 整理)

延伸阅读 【1】古今如何重“母职”?

2011年02月25日 光明日报

我国古代虽然讲究男尊女卑 , 却一直很重视母亲在教子中的作用 。

西汉思想家贾谊《新书》中指出:“谨为子孙婚妻嫁女 , 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 。 ”可见对母亲的重视 。

也是在西汉 , 经学家刘向写作《列女传》一书 , 专为各界知名妇女立传 , 其中就有《母仪篇》 。 所谓“母仪” , 即母亲的榜样 。 该篇序言中说:“所取乎母仪者 , 为其守礼知义 , 端严善教 , 以为后世法者也 。 ”是说这些母亲遵守礼法 , 通晓道义 , 端庄严谨 , 善于教子 , 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 , 后人又陆续增写了《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等不下数十部妇女传记 , 每部都设有《母仪篇》 , 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百位教子有方的母亲的事迹 。

现当代中国也非常重视母亲的作用 。 1931年至1948年 , 先后印行了欧阳溥存撰写的《母道》、绿萍的《母亲日记》、熊芷的《母亲学》、傅琴心的《母教》、张天麟的《中国母亲的书》等 。 母亲被视为子女教育主要的践行者 。

1942年11月20日 ,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 。 他说:“为着人类绵延、民族的繁荣 , 尤其是为着目前健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 , 我们极需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 。 ”

1958年“六一”儿童节期间 , 宋庆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儿童节向母亲们说几句话》 。 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 , 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 , 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 ”她要求母亲具备爱、劳动、勇敢、诚实、集体主义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 , 给孩子做出榜样 。

随着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极大提高 , 母亲 , 这个温良而智慧的形象 , 更是毫无疑问地成了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

【2】古代母亲如何教子:以身作则 注重品性培养

2013-08-28 19:00 来源:央视网

重视家庭教育 , 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 , 翻检史册 , 故事无数 , 其中 , 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 。 细品众多“贤母”的教子故事 , 对于今天的教育仍不失启迪 。

宽严相济巧劝学

孟母“断织喻学”的举动 , 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 。 孟子小时无心向学 , 一次还没放学就跑回了家 。 孟母正在织布 , 见他回来 , 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 。 ”孟母闻言 , 举起剪刀一把剪断了织好的布 。 “读书犹如织布 , 累丝成寸 。 你荒废学业 , 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 还能接得上吗?”孟子顿有所悟 , 从此手不释卷 , 刻苦攻读 。

与孟母一样 , 东晋名将陶侃之母也曾借助纺织教儿爱惜光阴 , 用功读书 。 她让小陶侃观察织布时梭子飞快穿梭的情景 , 温言启发 , 循循善诱 , 从此把“光阴似箭 , 日月如梭”八个字印在了陶侃心里 。 此外 , 宋朝欧阳修母画荻教子识字、唐朝诗人元稹之母从不体罚子女的佳话 , 都为人们称颂 。

著名作家茅盾八十寿辰时 , 写了一首《八十自述》诗 , 深情地回顾了童年时母亲的精心培育:“……大节贵不亏 , 小德许出入 。 课儿攻诗史 , 岁终勤考绩” , 述说自己小时贪玩 , 母亲虽然生气 , 但也不忍心打骂 , 而是说服教育 , 循循善诱 。 邻人颇有微词 , 认为她对孩子太“姑息” 。 母亲一度也困惑 , 但她经过深思 , 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要抓好大节教育 , 孩子偶尔贪玩点也没什么 。 ”这与古人宽严相济、劝学有方的教子智慧一脉相承 。

点评:“知识改变命运” , 古今一理 。 古时的母亲们都十分重视促子学习 , 千方百计地教子读书 。 值得称道的是 , 这些母亲自有一种天然的睿智 , 在教子时不是举起棍棒 , 而多以巧妙的方式喻学 , 晓之以理 , 以情感化 。

防微杜渐敦品行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由婶母一手抚养长大 。 顾炎武从小聪颖 , 常被夸赞 , 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 。 婶母觉察后 , 让他背诵并解释《卖柑者言》 。 这是一篇寓言杂文 , 用形象的比喻 , 揭露那些“金玉其外 , 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的腐朽本质 。 顾炎武解释得很清楚 。 “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婶母追问 。 顾炎武无言以对 。 “文章的讽刺对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吗?如果做学问刚有一点进步就骄傲起来 , 满足于一知半解 , 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 , 败絮其中’吗!”顾炎武闻言大窘 , 从此立志进德 , 勤于修身 。

三国人孟宗十岁时 , 母亲送他到河南南阳求学 , 临行前 , 特意为儿子做了厚褥大被 。 南阳气温较高 , 用不着厚褥大被 , 邻人感到奇怪 , 便问为什么 。 孟宗母说:“我儿年幼无知 , 不懂得怎样和同伴们相处 , 不会帮助别人 。 我想 , 求学的同伴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 , 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 , 同盖一条被 。 这样 , 可以‘听声相应 , 同气相求’ , 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 ”用心良苦的话语里 , 闪现出朴素而高明的智慧 。

再比如 , 孟母三迁 , 是防微杜渐 , 看到了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春秋时文伯母教子克己自励 , 春秋时江乙母、东汉范滂母教子刚直不阿 , 岳飞母刺字励子“精忠报国”等等 , 均体现了不俗眼界与高尚德行 。

点评:与重学崇文相比 , 历代母亲更注重对孩子品性的培养 。 她们都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优秀品质视为做人的根本 , 巧妙地输送到孩子心里 。

行正品端身为范

《礼记》中说:“幼子常视勿诳 。 ”意为小孩子常在父母身边 , 父母不要说谎 。 孟轲母正是这样严于律己 , 不打诳语 。

有一次 , 小孟轲看到邻居家正在杀猪 , 便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呗!”刚说出口便觉失言 , 非常后悔:“孩子刚刚懂事我就欺骗他 , 这明明是在撒谎 , 真不该信口开河 。 ”为了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 , 孟母咬牙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 , 从邻家买回猪肉 , 炖好给孟子吃 , 兑现了无意中的许诺 。

此外 , 陶侃母甘受贫困 , 退鱼劝子为官清廉;唐朝郑果母周济穷困亲友 , 教子自励 , 秦末王陵母视死如归教子坚持正义 , 东汉赵苞母以死励子保卫国家 , 均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

点评:严于律己 , 重视以身作则 , 是中国母亲们教育子女的一剂良方 。 在古代社会 , 妇女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底层 , 形成了诸如吃苦耐劳、勤勉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慕名利等高尚情操 。 在中国母亲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 , 一直是子女教育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

古今如何重母职

我国古代虽然讲究男尊女卑 , 却一直很重视母亲在教子中的作用 。

西汉思想家贾谊《新书》中指出:“谨为子孙婚妻嫁女 , 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 。 ”可见对母亲的重视 。

也是在西汉 , 经学家刘向写作《列女传》一书 , 专为各界知名妇女立传 , 其中就有《母仪篇》 。 所谓“母仪” , 即母亲的榜样 。 该篇序言中说:“所取乎母仪者 , 为其守礼知义 , 端严善教 , 以为后世法者也 。 ”是说这些母亲遵守礼法 , 通晓道义 , 端庄严谨 , 善于教子 , 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 , 后人又陆续增写了《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等不下数十部妇女传记 , 每部都设有《母仪篇》 , 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百位教子有方的母亲的事迹 。

现当代中国也非常重视母亲的作用 。 1931年至1948年 , 先后印行了欧阳溥存撰写的《母道》、绿萍的《母亲日记》、熊芷的《母亲学》、傅琴心的《母教》、张天麟的《中国母亲的书》等 。 母亲被视为子女教育主要的践行者 。

1942年11月20日 ,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 。 他说:“为着人类绵延、民族的繁荣 , 尤其是为着目前健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 , 我们极需尊重母职 , 提倡母职 。 ”

1958年“六一”儿童节期间 , 宋庆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儿童节向母亲们说几句话》 。 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 , 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 , 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 ”她要求母亲具备爱、劳动、勇敢、诚实、集体主义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 , 给孩子做出榜样 。

随着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极大提高 , 母亲 , 这个温良而智慧的形象 , 更是毫无疑问地成了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