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 , 孔子都很佩服他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 , 孔子都很佩服他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 , 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微斯人 , 吾谁与归?

译句:没有这种人 , 我同谁一道呢?

《岳阳楼记》

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衽矣 。 ”

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 , 我们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 。

以此说来 , 衣襟向右掩是对的 。

微:无 , 非:“微斯人 , 吾谁与归” 。

微:隐约;不明:微茫 。 微词(隐晦的批评) 。

左衽:衣襟向左掩 。 披头散发 , 衣襟左开 , 借指沦为夷狄 , 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 , 孔子都很佩服他//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 , 孔子都很佩服他//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 , 孔子都很佩服他// //

刘先银著 医者意也

一以贯之 , 是用来“概括和定义”“道”的 , 是说:修齐治平 , 一以贯之的 。 修身之道 , 就是齐家之道 , 就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 ——曾参解释成“忠恕” , 是从日常生活中使用 , 而且 , 忠恕 , 是掌握“道”的途径 , 而不是“道”本身 。 “反求诸己” , 才够得上“忠”了 。

子张问仁于孔子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 ”“请闻之?”曰:“恭、宽、信、敏、惠 。 ”恭则不侮 , 宽则得众 , 信则人任焉 , 敏则有功 , 惠则足以使人 。

有子曰“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夫子一直探寻大道 , 然后世所论或言道为先王之道 , 或言道为立身处世之道 。

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衽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 , 不能死 , 又相之 。 ”子曰:“管仲相桓公 , 霸诸侯 , 一匡天下 , 民到于今受其赐 。 微管仲 , 吾其被发左衽矣 。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

子贡向孔子问到:“管仲不算仁者吧?桓公杀死了公子纠 , 管仲不能殉难 , 还辅佐桓公 。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 , 称霸诸侯 , 匡正了天下 , 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赐 。 如果没有管仲的话 , 我大概就披散着头发、穿着左边开口的夷狄之服了吧 。 难道要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 , 在沟道里自缢 , 死了也没人知道啊 。 ”

不能死:子贡责管仲不以身殉难、为公子纠而死 。

相:辅佐 。

霸:把也 , 诸侯把天子之政教也 。 郑康成:“天子衰 , 诸侯兴 , 故曰‘霸’ 。 其字作‘伯’ , 或作‘霸’也 。 ”

匡:正、匡正 。 朱子:“尊周室 , 攘夷狄 , 皆所以正天下也 。 ”或谓正太子之位 。

微:无、非 。 按:孔子在此处做了假设之词 , 以突显管仲有大功于天下 。

吾其被发左衽矣:此句指沦为夷狄 。 其 , 大概 。 被 , 通“披” 。 披发 , 就是“披散着头发” , 这是夷狄之俗也;华夏人则是束发而不披发 , 因为无大故则不披发 。 “披发”或说是“辫发” 。 左衽 , 外衣大襟朝左边开 , 这是夷狄的服饰习惯;华夏则是朝右边开 , 只有去世的人穿的寿衣才是朝左边开 。 衽即衣衿 。

岂若:难道像 。

匹夫匹妇:指普通百姓 。

谅:小信 。

自经:自缢、上吊 。

沟渎:沟渠、沟道 。 钱穆:“当知信义亦为人道而有 , 苟无补于人道之大 , 则小信小义不足多 。 然亦岂忘信负义 , 贪生畏死 , 自外于人道者之所得而借口 。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 召忽死之 , 管仲不死 ,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 管仲之力也 。 如其仁 , 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 , 召忽自杀以殉 , 但管仲却没有死 。 ”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 , 不用武力 , 都是管仲出的力 。 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马融曰:天子微弱 , 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 , 一正天下 。

唐文治曰:齐桓时淮夷病杞 , 狄亡邢灭卫 , 楚灭汉阳诸姬 , 周王子带以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 , 非管仲无以制之 , 故夫子特赞其平戎之功耳 。

《论语注疏》曰:衣衿向左 , 谓之左衽 。 夷狄之人 , 被发左衽 。 言无管仲 , 则君不君 , 臣不臣 , 中国皆为夷狄 。 管仲志在立功创业 , 岂肯若庶人之为小信 , 自经死于沟渎中 , 而使人莫知其名也 。 且管仲、召忽之为公子纠 , 君臣之义未正成 , 故召忽死之 , 未足深嘉;管仲不死 , 未足多非 。 死事既难 , 亦在于过厚 , 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 , 亦不言召忽不当死 。

《论语集说》曰:子路与子贡意管仲不死公子纠之难 , 而相威(桓)公 , 背死从生 , 不得为仁也 。 夫子历言管仲有九合诸侯、一正天下之功 , 皆所以深许之也 。 夫不责管仲以死 , 而许其功 , 岂非以公子纠未尝为世子 , 管召虽公子纠之傅 , 而君臣之义未正 , 亦可以无死者与?审校其本末 , 夫子所以许管仲者 , 可识矣 。

《四书摭馀说》曰:管仲、召忽 , 子纠傅也 。 二公子之傅 , 受之君命 。 君命傅二子 , 不命事二主 。 有为所臣者死 , 未闻为所傅者死 。

钱穆曰: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 , 君臣之分未定 , 且管仲之事子纠 , 非挟贰心 , 其力已尽 , 运穷势屈 , 则惟有死之一途而已 。 而人道之大 , 则尚有大于君臣之分者 。 华夷之防 , 事关百世 。 使无管仲 , 后世亦不复能有孔子 , 孔子之生而即已编发左衽矣 , 更何有于孔门七十二弟子 , 与夫《论语》之传述?故知子路、子贡所疑 , 徒见其小 , 而孔子之言 , 实树万世之大教 , 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 。 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 , 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 , 故不同 。 又曰:前章以正许齐桓 , 此两章以仁许管仲 , 此皆孔子论仁论道大着眼处 。

朱子曰:管仲有功而无罪 , 故圣人独称其功 。

吕留良曰:一部《春秋》大义尤有大于君臣之伦为域中第一事者 , 故管仲可以不死耳 。

顾炎武曰:君臣之分 , 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 , 所系者在天下 。 故夫子之于管仲 , 略其不死子纠之罪 , 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 , 盖权衡于大小之间 , 而以天下为心也 。 夫以君臣之分 , 犹不敌华夷之防 , 而《春秋》之志可知矣 。

刘宗周曰:子路责管仲不死 , 自是君子守身常法 , 如子贡便看得宽了 。 子路只断断责他不死 , 不落第二见 , 即死孔悝之兆也 。 春秋时终不可以无管仲一人 。 夫子生于衰周 , 目击僭王猾夏之祸 , 而身不能用 , 一腔热血无处可洒 , 不觉追念管仲之功 , 至以为到今受赐 , 盖伤今之无仲也 。

藕益大师曰:大丈夫生于世间 , 惟以救民为第一义 。 小名小节 , 何足论也?天下后世受其赐 , 仁莫大焉 。 假使死节 , 不过忠耳 , 安得为仁?况又不必死者耶?

云门隐者按:管子之大功有二 , 一是存华夏 , 二是尊周室 。 存华夏之功 , 功在万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