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帝国》 英国海军“海洋争霸”悲喜剧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深蓝帝国》 英国海军“海洋争霸”悲喜剧


《深蓝帝国》 英国海军“海洋争霸”悲喜剧

《深蓝帝国》 英国海军“海洋争霸”悲喜剧// //

2006年 , 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大国崛起》 , 讲述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形成过程 。 图为剧照 。


《深蓝帝国》 英国海军“海洋争霸”悲喜剧

《深蓝帝国》 英国海军“海洋争霸”悲喜剧// //

《深蓝帝国:英国海军的兴衰》

作者:(英)本·威尔逊 译者:沈祥麟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0月

美国海军史学家、“海权论”的倡导者马汉 , 在研究了大英帝国的海军征战史之后总结道:“谁控制了海洋 , 谁就控制了世界 。 ”这是对于英国皇家海军发展史的精辟概括 。

英国历史学者本·威尔逊的《深蓝帝国:英国海军的兴衰》一书 , 按照编年的顺序 , 讲述了英国海军从8世纪到21世纪初的发展史 , 展现了英国从处于欧洲边缘地位的三流海洋国家 , 崛起为全球性海洋霸主和贸易帝国的壮阔历程 。

从“皇家海军”到“国家海军”

威尔逊在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了大英帝国这个“深蓝帝国”的崛起历程 。 所谓“深蓝帝国” , 指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其鼎盛时期 , 依靠强大的远洋投射能力和制海霸权而缔造的全球性帝国 。

威尔逊指出 ,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 , 英国只是孤悬海上、临近欧洲大陆的一座贫穷、边缘化的岛屿 。 欧洲其他强国把持着海上航道 , 英格兰、苏格兰水手要想参与竞争、学会航海技术 , 只能靠抢夺 , 国王甚至无力守卫海岸线 , 饱受维京海盗和西班牙、法国等陆上强权的欺凌、侵袭 。 直到17世纪中期 , 英国才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 17世纪晚期 , 英国逐渐崛起为重要的全球性贸易国家 , 认识到捍卫公海是颇具价值的事情 。

皇家海军在17-18世纪的壮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革命之一 , 改变了英国的命运 。 在长期的大国争霸中 , 皇家海军逐渐控制了世界主要大洋的制海权 。 西班牙在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失败后 , 逐渐让出大西洋上的制海权;荷兰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虽在海上与英国打成平手 , 但在法国陆军的压迫下 , 其海军逐渐衰弱 , 丧失了同英国在大洋上一较高下的资本;法国虽长期与英国抗衡 , 但自从特拉法尔加海战战败后 , 再也没有能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直到美国的全球性海权崛起 , 其霸主地位才真正被取代 。

随着皇家海军的发展壮大 , 英国民众热诚地支持海军 。 威尔逊在书中引述了威廉·科贝特对于皇家海军的赞美和认同 。 科贝特写到 , 童年时看到停泊在斯皮特黑德海峡里的不列颠舰队时 , “我满心都是自豪之情:船上的水手是我的同胞 , 舰队属于整个祖国 , 我也自然参与其中 , 与有荣焉” 。

威尔逊提到的威廉·科贝特(1762-1835) , 可不是头脑简单的国家主义者或民粹分子 , 而是英国重要的作家、采访人员、政治活动家 ,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最保守和最激进的人” , 为英国政治民主化做出过巨大贡献 。 科贝特到晚年对于皇家海军的威仪盛况仍念念不忘 , 威尔逊认为 , 这与皇家海军在17-18世纪逐渐进入英国人的公共生活、成为英国人的至爱的公共氛围有关 。

当时的英国人迷恋海军 , 一个原因是与船舰的时代象征有关 。 20世纪以前 , 战舰是人类智慧能够创造出来的最先进的成果 。 它们构造精密 , 光彩照人 , 是当时最优美的武器 。 皇家海军雇佣了大量艺术家来描绘战舰和战事:战舰熠熠生辉 , 海战壮丽雄伟 , 战争的残酷与海上生活的艰难困苦则被屏蔽不见 , 从贵族到平民 , 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对皇家海军的狂热迷恋之中 。 以战舰和海战为主题的绘画 , 使以皇家海军为核心的不列颠民族文化逐渐形成 , 海军船舰成为国家威严和自信的象征 。

同时 , 建造战船和维持海军 , 需要耗费大量财力 。 皇家海军的船舰均为国家财产 , 所有国民均有分担 , 说“与有荣焉”并不为过 。 毕竟 , 这些船舰的花销都来自国民 。 英国公众和科贝特一样 , 感到自己与皇家海军有着联系和渊源 。 威尔逊认为 , 这是国家高明的政治手腕——佐以浪漫情怀和爱国大义调制的鸡尾酒 , 让国民/纳税人吞下了海军巨额军备开销的苦药丸 。

“世界警察”:皇家海军的禁奴中队

1815年7月15日 , 拿破仑登上皇家海军“柏勒洛丰”号 , 向英国投降 。 英国开始建立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权 , 并逐渐把自己当成了自由的塑造者和维护者 。 英国于1807年通过废止奴隶制的法案 , 结束了自己干了几百年的贩奴生意 , 转而投身到在全球废止奴隶贸易的行动中 , 拿着真刀真枪、花着真金白银 , 做起了“世界警察” 。 1810年 , 英国与葡萄牙签署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协议 , 随后又与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典等签订了禁奴条约 。 1815年后 , 维护条约、推行禁令的皇家海军禁奴中队成立 。

禁奴是繁重、费钱、艰难且危险的任务 。 禁奴中队必须巡逻3000英里的海岸线;抓到贩奴者后 , 中队面临着复杂的法律义务 , 要将其交到由不列颠法官和贩奴者本国法官组成的法庭上审判 , 然后才能没收贩奴船;大部分在英国强迫下禁奴的国家三心二意 , 并不热心执行禁奴承诺;法官可能被收买;皇家海军的指挥官还时刻面临着因引发外交争端或破坏等罪名而被起诉的危险;另外 , 依据条约 , 皇家海军只能搜查、拦截搭载奴隶的船舰 , 而贩奴者为逃避法律制裁 , 会把奴隶扔下船以毁灭证据 。

皇家海军的禁奴战争漫长、拖沓 , 且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 当时 , 每年约有6万人遭绑架 , 被卖为奴 。 而禁奴中队只能解救很少的一部分 。 1829年解救了5350人;1810年至1849年间 , 皇家海军释放了11.6万名奴隶 。 而在这一时期 , 有将近100万人或是死于运输途中 , 或是在奴役中度过余生 。

但是 , 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 , 皇家海军并未放弃这项任务 。 威尔逊称许到 , 禁奴战争是皇家海军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 。 正是由于皇家海军的坚持 , 为一场无法取胜的战斗奋战多年 , 最终迫使其他国家积极执行禁令 。 19世纪中叶 , 国际奴隶贸易的罪魁祸首是巴西 。 1845年 , 首相皮尔通过法案 , 允许不列颠战舰拦截、搜查巴西船只 , 两国形同开战 。 到1853年 , 巴西几乎不再有奴隶进口贸易 。 1862年 , 林肯允许皇家海军叫停并搜查美国船舰 。 哈瓦那的最后一处美洲奴隶市场 , 也在英国的施压下于1869年关闭 。

霸权凋零与海洋自由权利

“一战”期间 , 皇家海军仍然维持着全球海洋霸主的战略地位 , 牢牢掌握着制海权 。 “二战”期间 , 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尽管实力强大 , 但在盟国动员、组织的庞大舰队中 , 它仅占一小部分 。 “二战”之后 , 随着美国霸权的全面崛起、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 , 皇家海军的全球影响力逐渐式微 , “深蓝帝国”不得不接受美利坚的全球领导地位 。

1956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 , 皇家海军虽然大举兴兵 , 准备讨伐纳赛尔 , 却在美苏的压力下放弃军事行动 , 英国的世界大国幻象彻底破灭 。 随着国力衰退 , 皇家海军的预算一再削减 , 实力不断收缩 , 英国逐渐放弃了其世界性角色 , 满足于在北约的框架下充当小型的专业海军力量 。

时至21世纪 , 英国海军力量进一步萎缩 。 2012年6月 , 庆祝伊丽莎白登基60周年的大游行中 , 仅有1000多艘小艇 。 1897年 , 在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时 , 皇家海军的队列包括21艘战列舰、53艘巡洋舰 。 两相对比 , 判若云泥 。

威尔逊强调 , 21世纪的皇家海军 , 不再是一支旨在出海战斗的蓝水海军 , 而是致力于成为灵活应对国际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力量 , 作为两栖远征力量向外投射国家实力 , 维持世界秩序 。 尽管军力严重萎缩 , 但英国海上实力的鼎盛程度仍然超过以往 , 其海上安全态势也稳若磐石 。 运载英国货物的航船可以在海上安全航行;皇家海军的战力仍可以辐射全球 , 可以无所畏惧也不受报复地介入他国冲突 。 在北约的防卫框架下 , 其本土海域甚至不需要战舰——在波斯湾战争和利比亚冲突期间 , 皇家海军将主力部署到海外 , 丝毫不用担心本土安全 。 威尔逊总结说 , 如今英国皇家海军旨在保卫本土安全 , 而不再是追求霸权 。

通观威尔逊此著 , 文献信实 , 资料丰富 , 叙事清晰 , 情节生动 , 是颇具可读性的通俗历史著作 。 威尔逊被认为是最优秀的英国年轻历史学者之一 。 此著虽然原始研究不多 , 但体现了英国新一代海军史学者较新的观点和成果 , 对于皇家海军的胜利和挫折均秉笔直书 , 避免了“满纸神话”的海军传奇;全书跨度长达13个世纪(8-21世纪) , 叙事详略得宜 , 有条不紊;结论开放 , 引人深思 。

另外 , 威尔逊对于皇家海军发展历程中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 , 着墨较少 , 对于读者全面理解大国海权的演变历程 , 或有窒碍 。 比如 , 在欧美诸强争霸海洋的过程中 , 一直伴随着对于“海洋自由”权利的追索 。 从葡萄牙、西班牙在发现新航道之后“平分全球” , 试图垄断海上贸易、海上航道和新发现的殖民地 , 到英国的赛尔登提出相对的“海洋自由” , 直到欧美诸强通过海战条约等方式否定私掠、海盗行为 , 逐步完善海洋自由权利 , 这是海洋大国的权力政治及人类海洋自由的制度理想互相角力的历史过程 。

了解这一历史背景 , 或许有助于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世界大洋上所发生的一幕幕海战、封锁、私掠、海盗、登临截停及公海盘查等形形色色的海洋争霸的悲喜剧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