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中国古代史上 , 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是一段嘈杂的战争史 , 明朝、满清两者之间矛盾不断 , 却由于李自成的插入 , 让这段历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 三者都想取得政治大权 , 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李自成充当了满清的垫脚石 , 明朝覆灭 。

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 不得不说崇祯帝是幸运的 , 也是不幸的 。 幸运的是他以天启帝弟弟的身份成为下一任皇帝 , 不幸的是最终没能保住大明王朝 , 不得不自缢而终 。 有史学者认为若是崇祯帝答应的李自成提出的条件 , 或许能保住江山、保住自己的小命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但是多种原因让这个皇帝留给了世人最后一句话却是:任贼碎裂朕尸 , 但弗伤我百姓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公元1644年 , 李自成带数万大军到达京城脚下 , 胜利就在前方 , 李自成本可以一举歼灭崇祯帝及其势力 , 然而这个时候 , 李自成却突然发起了善心 。 一份“谈判书”送到了崇祯帝的眼前 , 这份表面看似好意的“谈判书”却让年轻的崇祯帝勃然大怒 , 另可死也不愿意接受李自成的“好意” , 李自成向崇祯帝提出了三个要求 , 并且附带给了崇祯帝三个蜜枣 。

“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 , 退守河南 。 闯既受封 , 愿为朝廷内谒群寇 , 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 , 但不奉诏与觐耳 。 ”
——小腆纪年附考·卷四
要求一:议割西北一带 , 分国王

割西北一带 , 实质上就是让崇祯帝割让土地 , 李自成是个聪明的人 , 选择西北边的土地一是因为明末的西北地理位置优越 , 有利于定居之后的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二是离京都较远 , 自主管控权较高 , 李自成相当于独占一方 , 成为该领域的实际掌控者;三是因为李自成本身没有做好当皇帝的打算 , 很多人都说他的目标并非是皇位 , 而是普通的诸侯王 ,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自成并没有当皇帝的那种魄力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分国王 , 这是一个职位上的嘉奖 , 李自成并没有逼迫崇祯帝退位 , 只想让崇祯帝下令封自己一个诸侯的职位 , 他的出身以及后来所经历的那些事儿 , 让李自成意识到 , 并不是当皇帝就能摆平一切 , 他只想安安心心守住一片土地 , 守护那片土地上的百姓 , 提拔与自己出身相差无几的人 , 这样看来 , 李自成的志向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样远大 。

要求二:犒赏军百万

犒赏军百万 , 这是李自成提出的最能赢得人心的一个条件 , 数万兵将一路死心塌地跟随他走南闯北 , 若是没有这些兵将 , 李自成也就没有现在的地位以及权力 , 这些李自成心里很清楚 , 安抚人心是最重要的一点 。 在多次的战争中 , 李自成虽然处于优势 , 但是折损的兵将也有很多 , 犒赏这些辛苦的士兵是必不可少的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要求三:不奉诏与觐耳

历史上几乎没有听诏不听宣的臣子 , 而李自成为了获得权利上的自由 , 提出的这项要求让崇祯帝恼羞成怒 。 在中国古代 , 最讲究的就是礼法制度 , 君为臣纲是君王最看重的 , 李自成提出的这项要求直接触碰到了崇祯帝的底线 , 不听皇帝宣召 , 不去拜见皇帝 , 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 , 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 。

“谈判书”上除了提出的三个要求 , 李自成也对崇祯帝作出了三项承诺 , 分别是退兵至河南;帮助崇祯帝铲除奸佞小人;抵御外来侵略者 , 可是这三项许诺并没有让崇祯帝动心 , 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 也没有向李自成屈服 。

崇祯帝宁可亡国也不答应的必然性

一、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多疑

崇祯帝在特定的环境下 , 被推向了皇位 , 心中自是防范心很重 。 由于明朝多年以来的矛盾根深蒂固 ,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族势力庞大 , 祸乱朝纲 , 崇祯帝身边到处都是眼线 , 可信之人少之又少 , 权利受到禁锢的崇祯帝渴望得到自由 , 真正掌握至高无上的皇权 , 自是比任何人都小心 , 因而造就了刚愎自用、独断多疑的性格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他曾杀了袁崇焕、刘策等人 , 造成朝中大臣人心惶惶 , 在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 , 他都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商议 , 献上良策之人几乎没有 , 久而久之 , 他也已经习惯了 , 所有的决策大事 , 都是他一人决策 。

二、民不聊生 , 食不果腹
“上天降灾 , 瘟疫流行 , 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 , 传染至盛 。 有一二日亡者 , 有朝染夕亡者 , 日每不下数百人 , 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 , 排门逐户 , 无一保全 。 ”
——《明史纪事本末》

在明朝的末期 , 鼠疫突然横行 , 老百姓们颗粒无收 , 病死的人越来越多 , 造成一片混乱 , 百姓们都想朝廷能够接济一番 , 没想到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格局 , 朝廷不但没有给出帮助 , 反而向各地增加赋税 , 而这些所谓的赋税自然是从每个老百姓头上挤出来的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朝廷的不作为 , 让百姓们失望至极 , 民变不可避免的相继发生 , 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局面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 而闯王李自成就是最典型的农民起义代表 。

二、官场腐败、宦官乱政

明王朝加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廷内部的腐败 , 明朝没有了宰相这个职位 , 设置了内阁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后 , 权利越来越大 , 日益膨胀 , 以致于发展到明末的时候 , 直接威胁到了皇权 。

崇祯帝皇帝事务繁多 , 又无可信之人 , 于是重用了身边的太监 , 皇帝选用太监的原因是因为太监既不是文官也不是外戚 , 牵扯不到两大势力的利益关系 , 皇帝本以为能够信任这些太监 , 没想到却适得其反 , 在李自成破城之时 , 以曹化淳为首的宦官纷纷逃跑 。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退兵条件并不过分 , 崇祯为何宁可亡国也不答应?// //

崇祯帝自身性格的缺陷导致决策的失误、多年的内部斗争、满清的威胁让脆弱的明王朝不堪一击 , 而崇祯帝似乎也是个明白人 , 宁可带着尊严去死 , 也不愿意答应李自成的条件 , 他最后的倔强竟是在上吊之前将责任推给了大臣们 , 一代帝王的死亡也就标志着明朝最后的一丝气息断了 , 然而取得胜利的李自成结果也并没有与他所愿 , 反倒为满清做了嫁衣 ,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 , 满清倒捡了个大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