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上将65,上将军29,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十多年以来 , 有一篇网文流传甚广 , 文章名为《北洋二十四上将之最终结局》 , 因为其写作笔法今日较为少见 , 故而在网络自媒体上很受欢迎 。 摘抄一小段:

“陆荣廷 , 原名陆阿宋 , 广西武鸣人 。 ……辛亥 , 反于西南 。 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 , 民元后 , 依违与孙袁之间 , 坐大于边陲 , 及至国民政府削藩 , 方失势 , 隐居沪上 , 年七十而卒 。 ”


北洋时期上将65,上将军29,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北洋时期上将65 , 上将军29 , 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

该文对各传主的褒贬臧否如何我不做评论 , 但光看24这个数字就错的驴唇马嘴 , 却是必须要给予纠正的 。

错误之一 , 文不对题 。 该文题目说的是上将 , 内容却是冠字上将军 , 而北洋时期的上将与上将军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

上将是一级军衔 , 上将军却不是军衔 , 其初为官职 , 后演变成称号 , 二者性质截然不同 。 1914年6月30日 , 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 , 而于中央设将军府 , 并于7月18日颁布了《将军府编制令》 , 规定:“将军府置将军 , 由大总统于陆海军上将或中将中特任之 。 将军之名号 , 由大总统特定之 。 ”这之后 , 各省都督一率改称将军 。 对一些军功或资历特高的上将 , 则任为上将军 。

这里有一个公式 , 即凡被任命为上将军的 , 军衔肯定都是上将 , 但上将却未必都能获任上将军 。 北洋时期65员上将中 , 只有29人获任上将军 。


北洋时期上将65,上将军29,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北洋时期上将65 , 上将军29 , 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

错误之二 , 数字不对 。 北洋时期的上将是65人 , 上将军是29人 , 从哪说都没有24这个数字 。

既然没有 , 那这24的数字是从何说起的呢?说来让人哭笑不得 。 原来 , 《北洋二十四上将之最终结局》写作的初衷 , 是为29员冠字上将军立传 , 但不知什么原因 , 最初却只写了24人 。 文章发布于网络后 , 经人提醒 , 发现漏掉了5人 , 便又在后面的跟帖中补上了5人 , 凑齐了29人 。 但作者始终没有改变标题 , 仍旧以《二十四上将》命名 。 如今太多的读者与自媒体作者 , 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 超过一千字就看不下去 , 他们根本就没看到后面的补充 , 也根本就没弄清楚北洋时的上将和上将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各是多少人 , 便心浮气躁地转载或洗文重发 , 遂使这不伦不类驴唇不对马嘴的“二十四上将”走红网络 。

错误之三 , 传主有误 。 虽然经过了补充 , 达到了29员冠字上将军这个正确的人数 , 但作者把本不是上将军的杨增新补了进来 , 而把本是上将军的张怀芝还是给漏掉了 。

为什么会把杨增新错补 , 这大概与杨增新墓碑上的题字有关 。 在杨的墓碑上 , 清楚地刻着“阗威上将军”的字样 。 你想呀 , 石头上刻的字 , 又是杨死后第二年(1929)立的碑 , 那还不是铁证如山吗?


北洋时期上将65,上将军29,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北洋时期上将65 , 上将军29 , 压根没有24上将一说// //

呵呵!还真的不行 。 尽管这碑并非今人伪造 , 但碑上的字终归还是因习惯称呼与冠字将军一称重叠造成的错题 , 甭管这错题是有意还是无意 。

杨增新的军衔是陆军上将 , 冠字“阗威将军” , 而非“阗威上将军” 。 在民间 , 一直有将上将称作上将军的习惯 , 今天亦然 。 这个习惯称谓在其他时期使用不会有什么误会 , 在北洋时期使用就极容易造成误会 。 杨死后 , 其墓碑题字“阗威上将军” , 就是典型的混淆 。 对杨增新 , 可依将军府的冠名称作“阗威将军” , 也可依惯例称作“上将军” , 但将“阗威”与“上将军”嫁接到一起称则是不可以的 , 这无疑将造成严重的歧义 。 这极有可能是树碑者有意打的一个擦边球 。

不过此称只是出现于墓碑之上 , 而不是公牍之中 , 人死为大 , 也就没必要那么较真罢了 。 但作为后来的治史者 , 对于杨增新到底是“阗威将军”还是“阗威上将军”却必须要弄明白 , 遗憾的是却至今仍然有人没弄明白 , 或者也没想弄明白 , 甚至是故意装作不明白 , 于是这个碑文被误读 , 并以讹传讹 , 杨增新便被说成冠名上将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