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汉代龙形玉佩

更始三年(公元25年) ,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河北称帝重新建立汉朝 , 因建都在长安东面的洛阳故史称东汉 。 与西汉开国“布衣将相”局面不同 , 东汉是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地主阶级集团建立的 。 所以在儒家治国的东汉时期对玉器的使用方面开始重新朝向制度化发展 , 譬如葬玉的使用制订了严格的等级规定 , 《后汉书·礼仪下》载:“大丧……金缕玉匣如故事 ,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 皆……玉匣银缕 , 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 废弛许久的组玉佩制度到东汉明帝时期也曾一度恢复了 , 《后汉书·舆服志》载:“至孝明皇帝 , 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 , 皆以白玉” 。 但明帝时期的组玉佩制度只是汉代用玉史上的昙花一现 , 这套组佩样式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而被人所遗忘 。

在玉雕技艺上 , 一般认为镂雕工艺于东汉时期成为当时玉器最主要的雕刻手法 , 东汉玉器的镂雕技术作为玉器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 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 与西汉大气磅礴的玉器风格相比 , 东汉玉器在雕琢风格上更为细致精密 , 在图案布局上呈现出“间距空隙小 , 图案紧密 , 纹样生动”等特点 。 由于东汉玉器注重图案布局 , 把握构图的严谨和图案的完整性 , 所以东汉玉器尤为注重对细部的加工处理 , 特别是其阴线刻技术达到细微遒劲的地步 。 明人高濂赞誉这种阴刻线技法“交接断续 , 俨若游丝白描 , 曾无滞迹” , 以如画图白描一般 。 对于东汉玉刚卯(严卯)上的细刻文字 , 对此亦有有赞语:“其钩字之细 , 其大小图书 , 碾法之工 , 宋人亦自甘心”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汉代龙形玉环

一、东汉佩饰玉的形制

由于社会生产等方面原因 , 西汉时期造型繁多、纹样精美的佩饰玉器发展到东汉时期 , 已明显出现颓势 。 东汉佩饰玉器不如西汉时期发达 , 东汉时期佩饰玉器出土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西汉少 , 主要有环、璜、觿、扇形佩和玉舞人等 , 其整体已风格不及西汉大气 。

(一)东汉玉韘佩的变化

西汉时期流行的玉韘佩在东汉仍然是一种具有带有性的佩饰玉器 , 东汉玉韘佩继承西汉时期形制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变化 。 东汉玉韘佩形制变化主要有:

(1)附属纹饰平面图案化发展

西汉时期的玉韘形制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凸显主体图案 , 而是着重加强周围的附属图案 。 到东汉时期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 这时主体与附属图案已经基本融为了一体 , 有发掘报告中将这种形制的玉韘佩命名为“扇形佩” 。 更有变形夸张者 , 将心形主体部分大为弱化 , 将两边“肉”部分减细 , 中间孔洞部分增大 , 使整个佩饰如同出廓玉环一般 。 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风格造型达到纹饰图案化的效果 , 从而将主附造型融为一体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东汉玉韘佩

(2)附属纹饰立体化发展

由于东汉时期镂空雕琢技艺的发展 , 玉韘佩的附属纹饰在东汉时期摆脱了平面化的限制 , 向立体化发展 , 整个器形颇具动感 。 这时的附属镂空图案已经基本盖过主体造型了 。 安徽怀远县出土有1件镂空蟠螭纹心型玉饰 , 该玉佩长7、宽4.27厘米 , 器体主体部分保留为玉韘佩心型状的形制 , 在其周围镂空透雕三只盘绕嬉戏的螭虎 , 使整件器物成为一椭圆体 。 这种纹饰立体化发展的工艺风格还延续到东汉之后的魏晋时期 。

(3)主体形象的变化

东汉魏晋时期玉韘佩除了将附属纹饰图案化、立体化外 , 还出现增加其他实用性附件 。 使玉韘佩整体造型出现有巨大变化 。 如湖南安乡黄山镇出土一件玉韘佩 , 该佩高9、宽7.5厘米 。 在其心型主体部分以外 , 两面透雕龙纹之上加有一长方形孔 , 以供佩带 。 由于东汉距魏晋时代尚近 , 故这类魏晋玉器尚看作是东汉玉器的孑遗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东汉 青玉透雕宜子孙璧

(二)东汉其他佩饰玉

由于东汉墓葬中佩饰类玉器出土数量远不及西汉出土数目多 , 东汉佩玉除了玉韘佩之外 , 玉环、玉璜、玉觿等组佩中的单体玉佩其形制与西汉时期同类玉佩相似 , 东汉玉舞人佩只出现在诸侯王墓中 。

东汉佩玉与西汉佩玉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出东汉镂空审美这一时代特色 。 这类典型镂雕玉器出土记录主要见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东汉淮阳王刘崇墓出土的组玉佩中的单体玉佩 。 其中出土玉佩主要有:玉环、玉觿、玉璜、玉舞人 。

东汉单玉佩除了有玉韘佩外 , 扬州有出土螭龙环形及玉佩吉语璧 , 其中螭龙环形直径10、内径4.7厘米 , 整体为一卷曲两周首尾相接的螭龙造型 , 另有小螭在晕斑中缠绕龙身 , 该玉佩采用透雕、浮雕、俏色等多种工艺技法 , 表现了东汉制玉的高超水准 。

二、东汉佩饰玉的新特点

(一)纹饰上的故事图案及文字装饰

东汉玉器由于阴线刻及镂雕工艺的进步 , 出现以神话故事题材的图案化装饰纹饰 , 玉器艺术的绘画性格大为突出 。 河北出土了1件组合型玉座屏 , 玉座屏高16.5、长15.3厘米 , 由四件玉器组成 , 其主体部分上下分别镂雕有“东王公”、“东王母”等多种神兽人物形象 。 该玉座屏带有的明显故事图案化风格 , 以其线的韵律远远压倒了面的起伏 。 这种与西汉时期刚劲挺拔的艺术风格迥异的装饰风格 , 被认为是与当时壁画艺术与画像石(砖)的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 , 是时代背景和艺术规律的使然 , 不完全是东汉玉工的表现能力所致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国宝文物:白玉镂空雕螭龙玉佩

此外东汉玉器中出现了以镂雕文字为装饰图案风格的玉器 , 不仅有大型陈列装饰意味的玉璧 , 也有小型人体佩饰玉璧 。 其文字的内容也大都为“宜子孙”、“长乐”等吉祥语句 。 这些玉璧上的镂雕文字既有纯粹作为玉璧外出廓图案 , 也有作为玉璧“肉”内装饰图案 。 前者都是大型陈列装饰玉璧为主且玉璧表面都饰以谷纹 , 后者在玉璧表面镂空处理 , 做工设计更为精致巧妙且尺寸较小 , 当是人体佩饰玉的范畴 。 吉语文字璧在东汉的大量出现 , 说明东汉时期玉器已经逐渐受民俗思想的影响 。 并且这种镂雕风格对后世仿汉代玉器有很大的影响 , 汉代佩饰玉中吉语文字璧成为清代宫廷玉器摹古的重要参考器物 。

吉语玉璧出土和传世都有大量出现 , 其中尺寸较大应属于大型陈列类玉璧出土主要有山东青州带有“宜子孙”字样玉璧、广西合浦带有“宜子孙日益昌”字样玉璧 。 用于人体装饰的佩饰玉类小型吉语璧 , 见扬州出土一件“宜子孙”吉语璧 。 该璧高9、璧径7厘米 。 玉璧整体采用双面镂雕工艺 , 在其出廓部分镂雕一凤鸟造型 , 凤鸟腹下雕一“宜”字 , 玉璧表面镂雕两只相对的螭虎造型 , 螭虎首尾相之间各雕有“子”与“孙”二字 。 整体造型尺寸精巧 , 堪称东汉佩饰玉中的精品 。

(二)玉佩含义上出现纯厌胜玉器

大约西汉末至东汉初这段时间 , 出现谶纬之学 , 《隋书·经籍志》载“王莽好符命 , 光武以图谶兴天下 , 遂盛行于世” , 所以东汉时期谶纬思想加流行泛滥 。 在这种玄学泛滥的迷信思潮下 , 玉器在东汉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符箓谶纬色彩 , 成为其间的道具 。 离东汉较近的魏晋笔记小说《搜神记》中有关于“孔子夜梦”的故事载有“赤虹自上下 , 化为黄玉 , 上有刻文 , 孔子跪受而读之 , 曰‘宝文出 , 刘季握 , 卯金秘 , 在轸北 , 字禾子 , 天下服’ 。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国宝文物:东王公西王母故事玉座屏

这种以玉为符 , 表示刘氏正统的荒诞故事 。 有玉器参加用作符箓的图谶故事 , 还见裴注《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记有“是岁张掖郡删丹县金山玄川溢涌 , 宝石负图 , 状象灵龟……有石马七 , 其一仙人骑之 , 其一羁绊 , 其五有形而不善成 。 有玉匣关盖于前 , 上有玉字 , 玉玦二 , 璜一……曰‘述大金 , 大讨曹 , 金但取之 , 金立中 , 大金马一匹在中 , 大开寿 , 此马甲寅述水’ 。 ”用来彰示司马氏篡位代曹为顺应天意 。

在迷信思潮的影响下 , 在西汉时出现的带有辟邪趋福含义装饰纹饰的基础上 , 东汉时期佩饰玉中出现了纯用来寄托厌胜思想的玉佩即“厌胜佩” 。 东汉时期的厌胜佩主要有玉翁仲、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三种 。

(1)玉翁仲

“翁仲”一词见于《晋书·五行志上》中载“景初元年 , 发铜铸为巨人二 , 号为翁仲 , 置于司马门外” 。 至少到明代时则将翁仲演义化记载为一阮姓的将军 , 明彭大翼的《山堂肆考》载:“翁仲姓阮 , 身长一丈二尺 。 少为县吏 , 为督邮所笞 , 叹曰:‘人当如是耶!’遂入学究书史 。 秦始皇并天下 , 使翁仲将兵守临洮 , 声振匈奴 , 秦人以为瑞 。 翁仲死 , 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 。 ”由于“翁仲”这一正义形象 , 所以后世也都认为汉代玉翁仲 , 具有辟邪趋福的含义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汉代---玉翁仲

东汉玉翁仲又以其表现手法洗练、线条刚劲的艺术造型 , 被后世称作为“汉八刀”的典型代表 , 为人所收藏赏玩 。 如清代谢堃《金玉琐碎》载“翁仲小人 , 系八刀刻成 , 其色苍古熟旧 , 与马缨勒同功 。 ”又清代李葆恂《夏珪秋霖图》有语“解所佩玉翁仲所谓‘汉八刀’者置几上”

(2)玉刚卯和严卯

玉刚卯和严卯都属于同一形制的厌胜辟邪的之物 , 根据《后汉书·舆服志》载刚卯和严卯的区别仅所刻铭文的不同 , 由于刚卯开头是“正月刚卯既央”而严卯是“疾日严卯” , 故以此分别命名 。

刚卯(严卯)最迟应于西汉中晚期出现 , 且制作材质丰富 。 史载王莽篡汉立新之后 , 刚卯和严卯因有强刘之意故其佩带被废止 。 以“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 , 废刘而兴王 。 夫‘劉’之为字‘卯、金、刀’也 , 正月刚卯 , 金刀之利 , 皆不得行” 。 颜师古注:“刚卯 , 以正月卯日作 , 佩之 , 长三寸 , 广一寸 , 四方 , 或用玉 , 或用金 , 或用桃 , 著革带佩之 。 ”

到东汉时期 , 刚卯和严卯这种用各种材质制作的既有强刘之意又有厌胜辟邪作用的饰物 , 大量普及流行 , 并且归入舆服等级制度之中 。 《后汉书·舆服志》载:

“佩双印 , 长寸二分 , 方六分 。 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决 , 灵殳四方 , 赤青白黄 , 四色是当 。 帝令祝融 , 以教夔龙 , 庶疫刚瘅 , 莫我敢当 。 疾日严卯 , 帝令夔化 , 慎尔周伏 , 化兹灵殳 。 既正既直 , 既觚既方 , 庶疫刚瘅 , 莫我敢当 。 ’凡六十六字 。 ”

直到三国魏时 , 这类既有厌胜辟邪又有强刘之意的刚卯、严卯才彻底废止不再使用 。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东汉佩饰玉的形制与新特点// //

汉代——司南佩

(3)司南佩

“司南”一词最早见《韩非子·有度篇》:“夫人臣之侵其主也 , 如地形焉 , 即渐以往 , 使人主失端 , 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 ”而关于“司南”这一器物最早由王振铎从王充《论衡·是应篇》中 , “司南之杓 , 投之于地 , 其柢指南”等文献中 , 推断出其形制称谓的 。 汉代司南佩由两节工字型加勺形饰物组成 , 在汉代也应属于是与刚卯一样有 着厌胜之意的佩饰 , 大多以白玉制成 , 流行于东汉时期 。

通常司南佩的形制往往以简化出现 , 即其代表“司南”形象的顶部小勺会简化为一小圆柱 , 如此代表其形象的器物会被轻易简化 , “司南佩”这一名称可能并不科学 。 所以关于汉代司南佩的具体含义 , 有学者认为是由玉胜演变 , 故称作为“玉胜佩”;也有学者认为是由玉琮演变而来 , 用玉琮与司南结合表现了上天下地 , 通天通地的巫术内容 , 因以司南佩称之;也有学者认为司南佩除了具有厌胜辟邪含义外还可以引申为广闻博学之意 。

东汉时期流行的这种司南佩 , 亦有简化为扁平的“工”字造型 , 称之为工字佩 。 玉翁仲、玉刚卯(严卯)、司南佩这三种佩饰玉被称为东汉时期厌胜辟邪玉佩的典型代表 。 而这种用以庇佑自身的佩饰玉出现 , 表明了中国古代佩饰玉器逐渐向世俗社会靠拢 。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风俗通义校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