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

“从我们掌握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都可以得知 , 契丹人就是那个样子 。 ”省博物馆副馆长、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长刘宁指着契丹的壁画说 , “长期游牧生活使其浑然天成 。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 如果在中原农耕地区 , 整天摆弄锄头、镐头的农夫这样打扮起来 , 拿刀背箭的 , 不说别人怎么看 , 他自己就觉得麻烦 。 ”

那么契丹人到底什么样 ,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可以互相佐证:《契丹国志·兵马制度》中这样记载:“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汉兵 , 步骑万余人 , 并髡发左衽 , 窃为契丹之饰 。 ”

“髡发左衽”是古人对契丹人总体形象的高度概括 , 这也成为这一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当中特别显著的特征 , 以至于北宋时期的沈括对此也有过记述 , 此后 , 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 。

商周以来 , 在我国中原地区 , “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毁伤”的观念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 所以汉族无论男女都蓄发 , 并把髡发看作是对人身的一种侮辱 , 由此产生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 , 叫做“髡刑” , 对此《史记》、《汉书》都有记载 。 不过 , 我们现在称契丹的髡发习俗早已没有了上述意味 。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肃勇告诉采访人员:“历史上 , 不仅契丹有髡发的习俗 , 在契丹之前的鲜卑族 , 在其之后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髡发的习俗 。 ”

髡发成为契丹的典型特征 , 更主要是因为其他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 , 发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 而契丹在其活跃于中国历史当中的千余年间 , 这一习惯一直未曾改变 。

通过史料的发掘 , 我们现在知道 , 契丹人的髡发是全民族的 。 其中男人和儿童髡发的样式最多 , 其中的一种只在额头上方留一小撮头发 , 其余全部剃掉 , 俗称为“木梳背儿”式的儿童发式 , 直到现在我们仍可见到 。

当然 , 契丹人髡发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妇女也是如此 。

为进行大众化的文物知识普及 , 省博物馆组织人力专门编写了普及版的专著《走进辽河文明》 , 里面描述的考古实证契丹妇女的髡发样式:剃去前额至耳鬓沿边部分头发 , 其他未经剪剃的长发 , 在头顶用绳带结扎在一起 , 另外在左侧分出一小绺长发 , 编成发辫 , 绕前额再盘回头顶 , 压在头顶的束发上 , 与束发扎在一起 , 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 。

考古现场发现 , 契丹人遗体经剃过的部分又长出了一点短发 , 从短发的等齐长度看 , 原来是剃光 , 而不是剪短的 。

有史学家称 , 契丹男女老幼追求轻便利落的发式特征 , 与中原地区较为守旧的发式相比 , 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 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

至于契丹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髡发 , 史书记述较少 , 《汉书》仅有寥寥数语 , “北至叶榆 , 名为、昆明 , 皆编发 , 随畜迁徙 。 ”有人依此推测认为 , 远古牧人乘马驰逐 , 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 , 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 , 以便马上行止 。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契丹人的发型:“髡发”习俗// //

那么 , 再将契丹妇女不亚于男子的征战故事结合起来看 , 髡发样式展现的正是一个干练务实的马上民族形象 。

至于左衽 , 应该不是契丹民族唯一拥有的服饰特征 。

与左衽相对 , 传统的汉服 , 据传由黄帝制衣 , 交领右衽 。 也就是说汉族服装的前大襟是左边那片包住右边那片 , 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的形状 。

唐朝孔颖达注《礼记》时写道:“生乡右 , 左手解抽带 , 便也 。 死则襟乡左 , 示不复解也 。 ”说明汉族使用右衽是由于右手解着方便 , 而左衽表示 “不复解” , 所以是汉族逝者的服饰 。

至于游牧民族基于生活方式而使用左衽 , 也是为了便利 。

刘肃勇示范着说 , 衣襟左掩能够较少地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 , 又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 , 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 , 可以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

这样看来 , 在1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 , 当契丹民族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 , 人、着装、刀箭、马磨合得浑然一体的时候 , 面对从整天摆弄锄头、镐头的农耕家庭里走出的中原军队时 , 战争胜负早已决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