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诗人”陈毅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元帅诗人”陈毅

作者:王叶伟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元帅诗人”陈毅

“元帅诗人”陈毅// //

陈毅和毛泽东在北京

陈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第二任外交部长 , 他为创建人民军队、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 是我党我国的重要领导同志 , 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诗人 。 今天是陈毅同志逝世48周年纪念日 , 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id:dongfanghongla)特推出文章纪念“诗人元帅”陈毅 。

哀哉同突围 , 独我得生全

1934年10月 , 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转移 , 长征北上 。 中共中央发布了《给苏区中央分局的训令》 , 指出“中央苏区党的一切组织 , 在中央这一总方针之下 , 自己各种工作所环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 , 来反对敌人与保卫苏区 , 而游击战争应该并且必须成为目前战斗的主要方式” , 拉开了南方八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序幕 。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前线负伤的西方面军总指挥陈毅 , 刚刚离开病榻不久 , 便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 此时 , 中央正在为长征出发作紧锣密鼓的全面准备 , 任命他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 与项英等人一起留下坚守中央革命根据地 , 并为留下坚持斗争的红军部队规定了保卫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县间“三角地带”的任务 。

红军主力转移后 , 国民党军队大肆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 根据地陷于白色恐怖之中 。 兴国、于都、宁都等县城相继失陷 , 敌人到处杀烧抢掠 。 至1935年初 , 留下的红军部队主力被围困于“三角地带”之中 , 到了必须改变军事策略的时刻 。 陈毅积极响应中央来电中“最忌胶着一地”的精神 , 倡导分散突围 , 并最后一批突围离开 , 前往赣粤边 , 投身到更广阔的崇山峻岭之中 。

在严酷的革命环境之中 , 四面都是白色恐怖 ,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 生活也颇为艰苦 。 阮啸仙、贺昌、梁柏台等众多革命烈士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 突围后的各路红军在深山中也面临着“围剿”的军事威胁与“出坑”的坚壁清野措施 , 缺医少食 , 处境异常艰难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叛变了 , 如龚楚、何长林等 , 投奔了国民党 。 而陈毅却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对这一切 。 1935年3月底 , 陈毅在突围后 , 写下《哭阮啸仙、贺昌同志》哀悼之诗:

环顾同志中 , 阮贺足称贤 。

阮誉传岭表 , 贺名播幽燕 。

审计讴心血 , 主政见威严 。

哀哉同突围 , 独我得生全 。

诗中 , 陈毅并未因自己的处境而稍有宽慰 , 而是向“足称贤”二位烈士的牺牲 , 表达了自己的悲切与惋惜之情 , 甚至称“独我得生全” , 足见陈毅对革命事业与革命同志的关切 , 高于对自身境遇的关切 。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激情 , 正是陈毅坚持斗争、鼓舞他人的精神根基 。

取义成仁今日事 , 人间种遍自由花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 , 梅山被围 。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 虑不得脱 , 得诗三首留衣底 。 旋围解 。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南国烽烟正十年 , 此头须向国门悬 。

后死诸君多努力 , 捷报飞来当纸钱 。

投生革命即为家 , 血雨腥风应有涯 。

取义成仁今日事 , 人间种遍自由花 。

陈毅《梅岭三章》 , 最为人所熟知的两句 , 当属“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这两句诗 , 慷锵有力地表达了他在南方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中大无畏的革命情怀 。

从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开始 , 项英和陈毅的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 这支赣粤边区精悍的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 , 犹如一把尖刀刺入敌人的心脏 。

但此时 , 陈毅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 在外 , 国民党反动派不惜一切代价企图剿灭游击队 , 实行严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 , 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 , 并张贴布告 , 声称捉到陈毅赏洋三万元 。 在内 , 由于叛徒告密 , 一些游击队和边区的主要领导人不幸牺牲 , 陈毅也屡次身陷险境 。

1936年9月 , 两广事变后 , 蒋介石调遣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一轮“清剿” 。 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 , 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 , 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 , 使出碉堡、隔离、搜剿的手段 , 进逼游击根据地 。

至冬天 , 国民党反动派对陈毅部队已经大举“清剿”一个多月 。 白天放警犬追踪 , 晚上用探明灯搜索 。 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 , 在广东韶关南雄梅关被敌人围困达20天之久 。

《梅岭三章》堪称“绝命诗” , 这是陈毅在此进退维谷之际写下的 。 陈毅后来补写了诗前小序 , 从这段寥寥数笔的小序中 , 可以看到当时他几乎是以与革命共存亡的誓死心态留下这个绝笔作 , 纵然血雨腥风 , 亦将为革命的终身事业而取义成仁 , 只为看到自由花开 , 人间遍地 。 结尾用“旋解围”三字四两拨千斤般地表现了陈毅所经历的生死劫 。

那一天 , “虑不得脱”的陈毅将写好的三首诗藏在衣底 , 已经准备好“取义成仁” , 没想到当天 , 敌人未进山搜剿 , 第二天山里也风平浪静 。 派人下山打探消息 , 才知道国民党46师由于西安事变匆忙撤退 , 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 , 梅山“旋解围” 。

卖尽江山民不许 , 弥天烽火举红旗

在南方坚持革命斗争的三年间 , 陈毅始终以冷静的分析 , 与“左”右倾机会主义作坚决斗争 , 保证了革命火种的延续与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 。

早在中央红军长征转移、中央发布训令要求固守“三角地带”之时 , 陈毅就向负责传达精神的项英提出过不同意见 , 指出机动作战与游击作战对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意义 。 之后 , 在中央1935年二月来电要求“环境有利时则集中起来 , 不利时又分散下去”时 , 他又率先积极响应并讨论 , 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与其他领导人一起作出了分兵突围的决策 , 保存了革命力量 , 扩展了革命地域 。 四月 , 他又在长岭会议上提醒各路红军负责人不可盲目乐观求大发展 , 应当积蓄力量 , 发动群众 , 保持革命性 。

陈毅在着眼总体战略的同时 , 也积极调查与关注基层的革命形势 。 他针对此前部分地区遗留的“反AB团”及“斩草除根”等过“左”政策 , 要求予以检查改正 , 务求团结广大群众 , 避免误伤革命人民 。 对于一些地方形式主义的军事作风 , 他强调了游击战争的隐蔽性 , 要求指挥员适应游击战争的战术与管理 。

在始终坚持革命前线斗争的同时 , 陈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感痛楚 。 1935年秋天 , 在得悉媚日卖国的“何梅协定”达成后 , 他赋诗一首:

大瘐岭上暮天低 , 欧亚风云望欲速 。

卖尽江山民不许?弥天烽火举红旗 。

这首《登大瘐岭》(选自《陈毅诗词选集》1977年版;另一作“国贼卖尽一抔土 , 弥天烽火举红旗” , 选自《陈毅诗稿》 , 文物出版社, 1979) , 既体现了陈毅的爱国情怀 , 又反映出他对“欧亚形势”的全局观与敏锐认知 。 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攻的形势之下 , 陈毅预料阶级矛盾为主可能转向民族矛盾为主的革命新形势 , “卖尽江山民不许”彰显了他对逼蒋抗日的预判与信心 。

1936年“西安事变”后 , 国民党政府被迫开始接受谈判 , 共同抗日 。 “七七事变”后 , 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已势在必行 。 在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后 , 坚持三年斗争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 , 北上开赴抗日的战场 。 陈毅也前往江南 , 率领新四军浴血奋战 , 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顽固派作了坚决的斗争 。

这以后 , 他又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 , 参与领导了山东解放区与华东的大小战役 , 为华北解放与全中国解放立下了赫赫功勋 。

解放后 , 他先后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 在接管城市、民政、外交、军事等各条战线上 , 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 真正实践和见证了“人间种遍自由花” 。

参考文献: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卷)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1991年 。

《陈毅传》编写组:《陈毅传》 ,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2006年 。

陈毅:《陈毅诗词选集》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7年 。

陈毅:《陈毅军事文选》 ,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1996年 。

张茜整理编辑. 陈毅诗词选[M]. 1977.

文章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