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2019年12月14日 , 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行 , 会议由复旦大学青年禹贡学社具体承办 。 作为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子为主体而组建的新兴社团 , 青年禹贡学社在会议开幕式中举办了简短而又正式的成立仪式 。 同时 , 该会议亦被作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例行举办的禹贡青年沙龙年度会议 , 今年为第四届 。

为继承禹贡学会前贤的学术追求 , 2018年11月 , 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开始筹备成立研究生学术社团——青年禹贡学社 。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期 , 学社此次正式成立 。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

与会者合影

近年来 , 全国各高校历史地理学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发展 , 例如 , 暨南大学舆地学会、四川大学禹迹历史地理学社、中山大学山海学社、陕西师范大学河山学社等 。 扩展至历史学类 , 则有中国人民大学清风学社、四川大学天健文史社、复旦大学史翼社、上海交大史学社等 。 此外 , 还有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山西大学鉴知研究生论坛、武汉大学珞珈史学博士论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学术讲座等史学类研究生组织 。 地理学方面 , 则有规模庞大的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 。 各研究生学术组织之间亟需交流砥砺 , 集思广益 。 为此 , 青年禹贡学社藉成立之机 , 召集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 为增进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社团组织间的学术联系提供一个平台 。

会议开幕式由青年禹贡学社新任社长龚应俊主持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怡致开场辞 , 他向与会学子介绍了复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由小规模的学术沙龙起步 , 因应交流需求 , 逐步创设多元化活动形式的发展过程 , 这也正是本次会议的缘起 。 随后 , 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副主席倪振宇向大会介绍了全国地研联的成长历程 , 分享了全国地研联建设中的一些经验 , 并邀请各历史地理社团共同加入全国地研联这个地理学大家庭 , 积极参与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及其他学术活动 , 开展合作研究 , 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 。 最后 , 青年禹贡学社发起人闫伟光回顾了学社成立的背景与过程 , 并详细介绍了社团的定位与活动 。 作为学社发起人和筹备期组织者 , 闫伟光满怀激情地期待青年禹贡学社能追迹禹贡学会 , 以“求真务实 , 服务社会”为宗旨 , 定期举办禹贡青年沙龙、研究生自组织专题工作坊、年度会议等学术活动 , 并组织田野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 为历史地理青年学子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 开幕式的最后 , 闫伟光与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委社团部指导教师安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怡 ,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 , 宣布青年禹贡学社正式成立 。

论文报告环节 , 根据主题 , 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政区与城市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区域社会史四个板块 , 分别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教师鲍俊林、黄学超、王哲与邹怡 , 以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王奕斐担任评议人 。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

会议现场

历史自然地理板块的4篇论文 , 共同关注了人地时空关系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倪振宇论述了冬、夏季气候对全新世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植被带演替的影响 , 论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贡嘎山脉的木格措为研究区域 , 借助岩芯采集 , 孢粉分析 , 复原了木格措区域植被演替的历史 , 并透过垂直植被带的对比 , 分析了冬、夏季气候的不同 , 辨析了其中的主要驱动因素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正蓉的论文 , 分析了1849年南京大洪水期间时人对玄武湖是否应通长江的讨论 , 舆论多以风水为由否认了这一动议 , 结果影响了洪灾的治理 。 该研究表明 , 历史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 不可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宁浩的论文探讨了朝鲜的“丙丁牛疫”(1636-1637)及其跨境传播 , 报告从疫病史切入 , 贯通至国际关系史 , 在全球史的观照下 , 展现了一种新颖的研究角度 。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硕士生何云江评介了托马斯·R·陶德曼的环境史专著《大象与国王:一部环境史》 , 她着重介绍了书中所论战象制度在客观上对象群的保护 , 并引申讨论了制度与环境的关系 , 认为王权与生态间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崭新思考路径 。

第二板块的主题是历史政区与人口地理 , 5篇论文的研究时段涵盖了秦汉至民国 , 研究对象则集中于历史时期的政区变动 , 包括王朝更替时期的政区、县以下政区等历史政区地理热点话题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宋亮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陕西转运司分为陕西河北与陕西河南二司出发 , 对该政区名称在文献中的互称 , 以及前人研究存在的歧异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 宋亮指出 , 宋平北汉前 , 陕西路同时管辖今山西西南部区域 , 即文献中陕西河北路 , 从而厘清了宋代至道定制之前 , 特别是太平兴国年间诸路的沿革、区划等情况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生赵文涛的论文围绕明清之际偏沅巡抚驻地的变动 , 论述了清初偏抚建置调整和转型等问题 , 以期能够为全面理解明清之际巡抚的发展路径提供一定帮助 。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陈俊宇的论文初步梳理了民国四川县佐的置废过程 , 分析其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 , 推进了对县以下政区的研究 。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纪展鸿利用以路网、地块与建筑基底为城市平面格局三要素的康泽恩理论 , 尝试对民国川沙县城进行了精确复原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代剑磊则将目光投向汉王赴封汉中的道路问题 , 探讨了当时的秦岭交通 , 他结合交通、政治、都城地理三要素 , 在交通复原的基础上 , 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

第三板块的主题为区域社会史 , 4篇论文围绕科举、宗族和宗教等主题而展开 。 第一位汇报的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硕士生石笑阳 , 她对《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所含乡籍信息展开量化分析 , 讨论了居住地在城或在乡的差异对考取进士的影响 , 推断城居者更易通过科举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叶鹏汇报的论文亦与科举有关 , 与石笑阳的研究形成对话 , 他以清道光徽州《王百龄县试讼案文抄》为核心史料 , 剖析了清中后期佃仆出户之后参与科举的窘境 。 叶鹏指出 , 作为社会阶层垂直流动通道的科举 , 在地方实践中实际仍然存在着身份认定等门槛 , 深受区域社会既有结构的影响 。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硕士生黄一彪的论文别出心裁 , 通过量化分析光绪年间浙江嵊县《金庭王氏族谱》所载世系信息 , 讨论了清代族谱所存宋元明史料之可靠性 。 黄一彪推断 , 此谱南宋之前世系多伪造 , 南宋之后则相对可信 。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博士生马文忠 , 他的论文聚焦于伊斯兰教门宦教主的社会经济活动 , 以甘肃河州小杨门门宦为具体案例 , 结合文献与田野 , 论述了外来的门宦教主通过交易、婚姻等途径 , 积累财富、构建网络、扎根地方 , 成长为地方权势的过程 。

第四板块的主题是历史经济地理 , 该板块有2篇论文涉及茶马贸易 , 另有2篇关注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商业活动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伍磊以岁额为中心 , 考察了北宋茶马司的演变 , 由此深入探讨了茶、马两司的机构建设、组织关系以及都大提举茶马司的形成过程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生吴兆庆则主要关注明代山西马市的市本问题 , 论证了马市市本的构成存在着一个由多元化向一体化的转变 。 论文还揭示了三边三镇马市市本来源的复杂结构 , 论证了明后期财政管理因分权而导致的权责不明 。 两篇文章虽然关注时代不同 , 但同时聚焦于马市 , 并由马市问题引申至财政问题 , 形成良好的学术对话 。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郭心钢的论文分析了明清至民国晋西南从商者的主要活动区域 , 尝试从社会风气角度提出商业移民的新解释 。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杨耀东则以民国新会县民事纠纷档案为中心 , 研究了新会县商铺的铺底权 , 梳理了其演变过程 , 并尝试分析其与当地商业发展之间的关联 。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复旦大学史地所举办首届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席会议// //

会议现场

学术讨论会后的联席圆桌讨论 , 聚焦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社团的建设 。 龚应俊作为引言人 , 邀请与会各校、各社团代表介绍了本单位或本社团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 。 介绍过程中 , 大家发现社团运作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 集中于经费支持、人员构成、社团传承和活动形式等方面 , 针对这些问题 , 与会者群策群力 , 提出了各种改进设想 。 在此基础上 , 大家深感成立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 , 倡议未来合组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 , 汇聚史地学子 , 建立跨校交流的常态机制 , 及时互通各校的学术信息与研究进展 , 携手推进史地青年的学术进步 。

(本文图片摄影张端成 , 同时各分会场同学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文字记录 , 一并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