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

一、凿壁偷光 , 年少励志的匡衡

西汉经学家匡衡 , 出生于郡承 , 也就是今天的兰陵 。

小时候的匡衡还是很励志的 。 因他出身贫寒 , 家里太穷 , 只好在有钱的邻居家打工 , 赖此谋生 。 艰苦的环境使得匡衡从小就勤奋好学 , 他白天帮工 , 干农活;晚上休息时 , 才有一点闲暇时间刻苦读书 。

那时 , 晚上照明用的是油灯 。 但灯油很贵 , 匡衡用不起 , 他看见邻居家经常灯火通明 , 就想了一个办法 , 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 , 晚上就借着这个洞透过来的灯光看书 。

就这样年复一年 , 小匡衡竟通读了诸如《诗经》、《孝经》之类的明经书目 , 成了后来学富五车的经学大师 。

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

由于匡衡对《诗经》有透彻的见解 , 能让所听的人茅塞顿开 , 心情愉悦 。 时间一长 , 人们便争相传诵 , 匡衡的名声于是越来越响 , 得到很多好评:"即说诗 , 匡衡来 , 匡说诗 , 解人颐 。 "

因为匡衡的好名声 , 在"六经"考试中获益匪浅 , 他曾参加九次考试 , 成绩不怎么好 , 只中了丙科 , 仅补授"文学卒史"最低等的职务 。 幸运的是 , 崇尚儒学治国的汉元帝刘奭也十分看中精通经学的匡衡 , 便破例迁任他为博士 , 改授权力很大的加官"给事中"之职 。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

二、入仕变质 , 沦为弄臣和巨贪的匡衡

匡衡步入仕途后 , 在汉元帝的欣赏下 , 他抓住善于讲解《诗经》等经学这一特长 , 得以稳步前进 。

就在当上"给事中"那年 , 根据京都长安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害这一自然现象 , 匡衡便引用《诗经》上的话迎合上意呈奏谏书 , 向汉元帝建言当下宜"减宫室之度 , 省靡丽之饰……任温良之人 , 退刻薄之吏…… 。 "

意思是如今天灾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 宫室用度要节俭 , 不能再奢华粉饰;当下可借此时机大力推行礼让仁和的道德风尚 , 重用德才兼备的贤良 , 辞退尖酸刻薄的污吏 。

那时的匡衡还是很不错的 , 朴实、正直 。 他的谏议一下得到汉元帝的赞赏 , 认为他是很有才学的能人 , 便高看一眼 , 厚爱一层 , 即提升匡衡为光禄大夫 , 兼任太子太傅 , 也就是给太子当老师 。

在汉元帝的重用下 , 匡衡每每上朝 , 便在朝堂上积极发言 , 与大臣们纵论政务 。 因他的建解有独到之处 , 总能以《诗经》上所讲的道理为依据 , 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 显出"引经据典 , 言合法义"的答对水平 , 得到一致看好 。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

那时 , 正是"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 , 匡衡的见言恰好切合了时代的需要 。 匡衡便平步青云 , 如愿得以高升 。

不久 , 汉元帝又晋升他为御史大夫 。 丞相韦玄成在公元前36年病故后 , 又被汉元帝授予他代行丞相之职 , 封为乐安侯 , 直接辅佐他统揽朝政 。

就这样 , 匡衡从一介寒士 , 不到20年的打拼 , 便官居宰辅 , 位极人臣 。 也算烧了高香 , 是励志人物中的成功典型 。

若匡衡能继续这样下去 , 将是大汉之福 , 他也会在励志的大道上更加耀眼 , 取得更加闪光的成就 , 让人们深深感念和铭记 。

遗憾的是 , 入仕后的匡衡 , 随着职务的升迁 , 在迎合上意中渐渐变质 , 最终沦为一代弄臣和巨贪 , 可悲可叹!

匡衡代行丞相之职后 , 便与中书令宦官石显常常勾结在一起 , 看谁不顺眼就联手整治谁 。

提出"明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的功臣陈汤打败匈奴 , 得胜归来 。 匡衡与石显二人担心陈汤得到丰厚的奖赏后超过他们 , 便联名上了一道奏折 , 弹劾陈汤有"父丧不归;打了胜仗目中无人 , 假传圣者 , 贪功冒进 , 击杀的郅支单于是假的"等等不忠不孝不义的情节 。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

战功赫赫的名将陈汤 , 就这样在这道"杀人不见血"的奏疏里失去隆恩 。 还算幸运的是 , 朝中有正直的大臣力挺陈汤功勋卓著 , 若不奖赏会令天下人寒心 , 偏信匡、石二人的汉元帝只好给了陈汤一个鼓励性质的奖励 , 封关内侯 , 不过食邑只有三百户 。

陈汤得到的食邑低于匡衡 , 匡衡才作罢 。 后来 , 匡衡便开始整治他的"盟友"奸佞石显 。

起先中书令石显依仗汉元帝对他的宠幸 , 肆意加增赋税 , 盘剥百姓 , 鱼肉乡里 。 匡衡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还称赞石显有魄力 , 是当朝第一能臣 。

待汉元帝过逝、汉成帝继位后 , 匡衡得知汉成帝不喜欢石显 , 便见风使舵 , 落井下石 , 联合御史大夫张潭奏了石显一本 , 说石显如何如何使坏 , 把他们几个一起干的坏事都算在石显头上 。

昏庸的汉成帝大喜 , 不加查证 , 迅速处置了石显 , 贬为庶人 , 赶回老家 。 石显气愤不过 , 在贬途中绝食而死 。

石显死后不久 , 张潭获罪免职 , 便告发了匡衡 , 匡衡凄惨的下场也随之到来 。 因他在自己的封地上早已做了手脚 , 私吞多占了4万多亩田土 , 原本他的食邑是31万亩 。 张潭告发他时 , 匡衡狡辩说是郡图之错 。

但汉成帝对匡衡这几个前朝重臣早已看不惯 , 欲弃之而后快 , 如今有了张潭的供述 , 就根本不在意匡衡说什么 , 旋及一纸诏令 , 革除了他代行的丞相之职 , 贬为庶人 , 同样赶回老家 。 没过几年 , "一代大儒"经学家匡衡就在老家孤独地死去 。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

三、从励志到变质 , 匡衡何以走上不归路?

匡衡从小时很感人的"凿壁借光"刻苦读书这一励志典型 , 到长大后顺利步入仕途 , 却不顾一切 , 只想着迎合上意如何上位 , 位极人臣时又玩弄权术 , 窃取田土 , 成为一代弄臣和巨贪这一反面典型 。

人物形象完全逆转 , 让人震惊 。 匡衡何以走上不耻之路?这从他的发展历程 , 便可知端倪 。

匡衡确有过人之处 , 小时候能在一贫如洗的条件下 , 靠"凿壁借光"这样坚韧的奋斗、顽强的打拼而出人头地 , 这是难能可贵的 。

若匡衡能保持这样的精神 , 矢志不渝地在正道上深耕 , 一定是令人钦佩的楷模 , 该有多好 。 可惜 , 匡衡走偏了!

他好不容易实现了出人头地的梦想 , 却在向好的人生之路上选择了自私自利 , 没有心怀天下服务于民的胸襟 , 只在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又不洁身自好 , 还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 。 在这样错误的"三观"指引下 , 匡衡焉能不发展为一代弄臣和巨贪?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成了大贪官

语文老师一定不会告诉你 , “凿壁偷光”的匡衡 , 后来成了大贪官// //

匡衡依仗汉元帝的信任而平步青云 , 从一介寒儒 , 没有深耕和历练 , 没有研习过硬的治国理政才能 , 便登上万人之上的宰辅之位 , 仅靠儿时"凿壁偷光"偷来的一项经学之技 , "齐家、治国、平天下"谈何容易?

匡衡自身的能力不足 , 又不自知 , 一心在溜须拍马中 , 靠上不了台面的"弄臣"伎俩行走在庙堂 , 没有格局 , 没有人品 , 更没有高洁的家国情怀 , 只图小恩小利 , 这样走来的匡衡 , 怎能不走上可耻之路?

他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虚荣 , 便与奸佞石显同流合污 , 硬生生打压陈汤这样有功于社稷的栋梁;为了多贪占4万亩田土 , 硬生生想出不着边的办法窃取……

这其实是匡衡典型的不安全心理在作怪 , 由于小时候的穷苦 , 深深烙上了印痕 , 以致长大了哪怕位高权重、富可敌国 , 仍然是穷怕了的惯性思维 , 总是想方没法地偷名窃利 。 至于贪来的这些原本不过是符号的财富 , 窃来作什么根本没去考虑 。

这是匡衡的悲哀 , 也是匡衡之类的"弄臣"和巨贪们的悲哀!

匡衡走上可耻之路说明:一个人若不坚持走正道 , 哪怕小时候能通过"天道酬勤"走上神坛 , 拥有登顶的辉煌 , 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 到头来还得为自己的贪婪和邪恶买单 , 最终以凄惨的结局收场 。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作者:李大奎 ,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