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十多年来 , 学界多认为是探花陈伯陶、驻美公使陈兰彬等40多个士绅发起创建了陈家祠(广东陈氏书院) 。 笔者结合田野调查、香港档案与多方面史料 , 确认陈家祠真正的创建人 , 是来自新会的两个香港商人 , 第一个提出倡议的是瑞记洋行买办陈瑞南 , 实际主持筹建工作的是香港怡南号建造行东主陈照南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2000年的陈家祠 周俊荣藏明信片

陈瑞南、陈照南这些商人利用士绅的名望地位作号召 , 集资建设一座全省“合族祠”建筑 , 抬升自身及本族社会地位 , 集中展示广府建筑装饰艺术成就 。 他们与挂名的“倡建绅耆”之间在“合族祠”的规划、管理上应存在分歧 , 这种分歧导致知名士绅几乎都没有给陈家祠留下墨宝 , 在诗文中也鲜有提及 。 陈家祠之所以声誉鹊起 , 得益于一场漫长的“出口转内销”运动 。

香港开埠给珠三角奇才异能之士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 这些商界成功人士转而“反哺”珠三角 。 陈家祠不只是一座大型的精美建筑 , 而是折射出部分香港华人精英对科举文化、宗族文化、本土建筑文化的“回归” 。 对近代建筑的研究 , 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物”的研究 , 理想的状态应是“人物并重” 。 陈家祠创建史并非单纯的建筑史 , 还应该是重要的社会学、人类学课题 。

士绅与陈家祠关系异常

蜚声中外的广州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 , 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为岭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 陈家祠建筑面积九千多平方米 , 占地面积倍之 , 布局严整 , 精美绝伦 , 堪称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全能冠军” 。

2003年 , 中山大学鲍炜博士在新会景堂图书馆发现了一套《陈氏宗谱》抄本 , 内含《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公启、《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章程》以及《陈氏书院记》 , 为十多年来学界研究陈家祠创建史的主要依据 。 《芳名列》列出了参与倡建的48个士绅耆老 , 学者们从中发现了探花陈伯陶、驻美公使陈兰彬等名人 , 遂把陈家祠的创建归功于这些名公巨卿 。

国人很讲究排名次序 , 但在陈家祠研究中 , 《芳名列》排名第一的“陈昌朝”却乏人关注 。 2007年 , 广州市方志办陈泽泓研究员 , 发现此人乃是“惠州府学训导、委管越华书院监事番禺人陈昌潮” 。 越华书院属省级书院 , 其院长由总督、巡抚会同学政酌商确定人选 , 地位崇高 。 陈昌潮(1828-1896) , 字篴舫 , 广东番禺人 , 弱冠补县学生 , 曾筹款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夫子祠” , 又从事创办义塾、设方便所施衣赠棺等善举 , 为地方宿儒名士;长子陈庆桂 , 光绪六年(1880)进士 , 在《芳名列》中排第30位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芳名列》1

陈泽泓的发现很重要 。 既然“潮”字被错写为“朝” , 这份抄本《芳名列》应该还有其他人的人名写错 。 经查阅大量广东旧方志 , 发现抄本《芳名列》中的“陈华聚”应为“陈华褧” , 广东新会人 , 同治十三年进士 , 翰林院编修;陈华褧下面的“陈汝疇”应为陈与疇(粤语“汝”、“与”同音) , 广东博罗人 , 附生 。 除这两人外 , 还有9人查不出履历籍贯 , 怀疑部分属于“手民之误” 。 初步统计 , 48个“倡建绅耆”除履历不详者外 , 基本上都有生员(秀才)以上功名 , 其中有举人及举人以上功名者共24人 , 内含进士7人(其中翰林5人) , 其他的也多是武举人、武官 , 几乎都可归入“士绅”之列 。 从表面看 , 陈家祠似乎是由士绅发起创建的 , 但实情未必如此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芳名列》2

具有士绅审美倾向的广府本地文人 , 都不喜欢陈家祠 。 他们对海山仙馆万分着迷 , 给名刹古塔留下大量题咏 , 对花地园林也情有独钟 , 唯对陈家祠不屑一顾 。 站在清末民初的时点上看 , 陈家祠太新了 , 用粤语来说叫做“身光颈靓” , 无法对之“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 , 陈家祠太“俗”了 , 充满了争奇斗艳繁琐堆砌的市井气息 , 过分“热闹” , 缺乏宋元画卷的散淡与闲适 。

民国初年结集的《羊城竹枝词》 , 举凡荔枝湾、泮塘、芳村花地、海珠石、镇海楼、第一公园等游人所到之处均有歌咏 。 1916年出版的《广九铁路旅行指南》详细介绍广州名胜古迹32处;1930年代 , 两本主流广州城市指南书籍中 , 《市民要览》列举了游览地点29个 , 《广州指南》列举了24个(公园除外);1935年广州市政府编成的《广州年鉴》 , 详瞻周备 , “名胜古迹”部分达18页之多 , 一共推介了40个景点 。 上述属于广州本地编撰出版的城市风情指南书籍 , 均没有一字提到陈家祠 , 1940年伪政府编撰的《新广州概览》也不例外 , 唯独1926年上海世界书局编纂出版的《广州快览》 , 将陈家祠列在“祠墓”部分的第二位 , 称为“省垣有名之宏丽建筑 。 ”上海人对陈家祠的重视与本地人的忽视 , 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陈家祠在本地(广州府、肇庆府、港澳)不吃香 , 或者叫“本地姜唔辣” , 反而是外地游客极有兴趣 。

清末民初 , 香港华文报纸一直把报道广州新闻动向放在第一位 , 连市井趣闻轶事也不放过 , 其中以《香港华字日报》为最重要 。 该报由新会人陈霭亭创办 , 除一度给外人承包外 , 一直控制在陈氏家族手里 。 该报从创刊以来长期把“羊城新闻”“广东新闻”放在显要版面 , 篇幅甚大 。 笔者多方检索香港公众图书馆保存的《香港华字日报》 , 发现除陈氏书院(陈家祠)自己出钱刊登的广告公告外 , 该报只在1906、1910年刊载了2篇有关陈家祠的报道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陈氏书院告白 , 可见大量台山人捐款

从清末民初陈姓士绅著述吟咏来看 , 士绅与陈家祠的关系十分异常 , 疑点重重 , 没有见到士绅直接参与筹建的直接证据 , 下面列出一些重要疑点:

一、陈兰彬 。

《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中 , 陈兰彬在当时的广东陈氏族人中官职最高(左副都御史 , 京官正三品) , 但实际排名则在第19位 。 陈兰彬为中国第一位驻美公使 , 1881年回国后任左副都御史 , 入总理衙门行走 , 1884秋告老回家乡吴川 , 主讲高文书院 , 总纂《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石城县志》 。 1888年 , 他从吴川写信给两广总督张之洞 , 述说上年秋天患疟疾 , 直到本年春分“才离药裹” , 眼下正在重修《高州府志》 , “精神一切犹未复原” 。 由此看来 , 1888年农历四月份 , 建祠公所发出倡建公启等文书时 , 陈兰彬并无到过广州 。

陈兰彬是撰联高手 , 传世作品极多 , 也十分热心陈姓宗族事务 。 从新近出版的《陈兰彬集》来看 , 他一共给广东南路各县14处陈氏祠堂题写了对联25副 。 从1888年开始筹建到1895年初去世 , 陈兰彬有充分的时间为陈氏书院题匾或题联 。 然而 , 至今未曾有过这方面的记载 , 目前陈家祠内并无保存陈兰彬任何墨迹 , 老照片中也不见陈兰彬墨宝 。 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 , 他从原籍吴川晋省 , 与两广总督李瀚章协商公事 。 依情依理 , 陈氏书院的主事人会抓住机会请他留下墨宝 , 然而却不见任何资料提及 。 若上述推断正确 , 1891年陈兰彬在省城停留期间 , 曾拒绝为陈氏书院题匾题联 , 是一个十分异常的举动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驻美公使陈兰彬

二、陈伯陶 。

陈伯陶无疑是陈家祠创建者用来宣传的“生招牌” 。 1879年 , 陈伯陶高中广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解元) 。 1888年 , 陈家祠创建者争取到陈伯陶在公启上列名 , 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 1892年陈伯陶高中探花 , 陈家祠的建设进行到一半 , 立即在门前竖起旗杆 , 用作进一步集资的号召 。 在许多广东陈氏族人看来 , 陈伯陶与陈家祠的创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 《陈族衷纯祠谱》卷四载“广东省广州府城西门街外连元街 , 于光绪辛卯东莞探花陈伯陶提倡建设陈氏书院 , 为广东陈族之总祠 , 我祖衷纯公入主银肆拾两 , 列有清朝覃恩诰封中宪大夫考衷纯公牌……”按他们事后的理解 , 陈氏书院相当于是由陈伯陶的“提倡”而创办的 , 虽不符合历史实际 , 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

然而 , 陈伯陶诗文集《瓜庐文剩》、《瓜庐诗剩》、《陈文良公集》并无只字谈到陈家祠 。 陈伯陶清末任江宁提学使 , 辛亥革命后归隐从事讲学、写作 , 到1930年方才去世 。 他有充分的时间去编集出版自己的诗文著述 。 陈伯陶一贯热心宗族事务 , 曾写成《汉太丘长文范先生像赞》 , 歌颂陈氏远祖陈寔 , 又曾为新安县同宗撰写《黄田重修陈氏族谱序》 。 陈寔也是陈家祠、广州仙湖街太丘书院共同供奉的广东陈氏祖宗 。 陈伯陶诗文集中不提陈家祠 , 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曾经写过有关陈家祠的诗文 , 晚年在编篡诗文集时加以删汰;二是从来没有写过 。 无论如何 , 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了他后来对陈家祠的冷遇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江宁提学使、探花陈伯陶

三、陈昌潮 。

越华书院监院陈昌潮在“倡建绅耆”中名列第一 , 一生主要在惠州、广州授课 。 在他身后 , 进士吴道镕应其子陈庆桂所请撰写墓表 , 内容均由陈庆桂所提供 , 叙述了陈昌潮创办义塾、设方便所施衣赠棺等善举 , 但绝口不提他领衔创建陈家祠一事 。 陈昌潮、陈庆桂父子均列名“倡建绅耆”名单 , 在宗族文化依然十分兴盛的清末时期 , 父子合力创办全国规模最大的“合族祠” , 这种功绩本应大书特书 。 陈庆桂如此处理 , 最大的可能是:他们父子虽然列名其中 , 在陈家祠创建过程并无多少发言权 , 甚至曾经与实际主持人发生重大分歧 , 事后十分后悔 。

四、楹联与匾额 。

《芳名列》中的6位翰林陈兰彬、陈景鎏、陈如岳、陈序球、陈华褧、陈伯陶均没有给陈家祠题联题匾 。 陈家祠内现存旧楹联 , 仅进士陈桂籍(新安人)、举人陈梦日(三水人)属于高级绅士;其他题联人中 , 陈瑞熹是曾参加红兵起义而后降清的武将 , 陈景奎则是因“利心太重办事欺蒙”被革职的补用知府 , 名声皆不甚佳 。

陈家祠中轴线上的大门、聚贤堂、祖堂为整个建筑群最显眼之处 , 大门匾额“陈氏书院”四字没有下款 , 第二进中座“聚贤堂”匾额则是1906年由“南海狮山燕洞房十九传孙厚田敬书” , 这个陈厚田藉藉无名 , 只知道是南海县狮山人 , 又名(字号)陈凯如、陈庭美 , 曾担任陈家祠“值理” 。 聚贤堂居于陈家祠最中心位置 , 题匾的却是没有功名的小值理 , 令人不解 。

广州收藏家周俊荣收藏了最多陈家祠老照片 ,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现今使用陈家祠建筑的官方单位)出版有关陈家祠的书籍 , 需向周先生借照片使用 。 周先生十分慷慨地与笔者分享他所收藏的陈家祠老照片 , 内中有大量陈家祠内景 , 除陈桂籍1人外 , 笔者未曾见到有其他陈姓进士留下墨迹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陈桂籍题联

种种迹象表明 , 除新会陈桂士、新安陈桂籍、三水陈梦日外 , 48名倡建绅耆的绝大多数在陈家祠建设事宜上缺乏参与 , 纯粹属于挂名 。 目前不少有关陈家祠的介绍文字 , 单从《芳名列》中挑出科举名人 , 突出陈兰彬、陈伯陶在倡建中的角色 , 似与实情不符 。

第一倡建人陈瑞南

2003年以后 , 由于《芳名列》的出现 , 学界都把眼光投到48个“倡建绅耆”里面的士绅 。 非常有趣的是 , 48人里面最重要的人物 , 被研究陈家祠的学者忽略了 , 那就是排第17位的陈桂士 , 据《新会潮连乡志》记载 , 陈桂士字瑞南 , 陈桂士就是陈瑞南 。

1986年 , 民国时期的陈家祠常务理事陈杰卿发表回忆:

在清光绪年间 , 有归国华侨陈瑞南、陈照南两人和广州慈善界陈香邻等 , 倡议组织全省陈氏合族祠 。 当时社会风气 , 大都受孔、孟遗教薰陶 , 以敦孝悌 , 重人伦 , 祖宗虽远 , 祭祀不可不诚的慎终追远思想 。 而陈氏为广东望族 , 人口众多 , 一经知名人士倡议 , 全省各房陈姓 , 纷纷响应 。 各埠华侨 , 也汇款支援 。 爰在原日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浮丘丹井之侧(即现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 , 购地兴建(南海县志载浮丘山在今陈家祠之右) 。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第162页)

陈香邻是陈杰卿的父亲 , 陈家祠早期“值理”之一 , 这篇回忆大体可靠但过于简略 , 没有交代陈瑞南、陈照南的身份背景 , 使得对陈家祠创建人的研究长期未有进展 。

笔者几年前为清末吉林巡抚陈昭常写过一篇小传 , 注意到陈昭常的伯父名叫陈桂士 , 字瑞南 。 陈瑞南在《芳名列》倡建绅耆中排第17位 , 与陈杰卿的回忆完全吻合 , 至此可以肯定 , 陈杰卿所说陈家祠创始人陈瑞南 , 广东新会潮连乡人 , 为瑞记洋行买办 , 也是香港东华医院、广州爱育善堂的创始人 。 陈瑞南因洋行工作及办理慈善事业的需要 , 在香港、广州两地穿梭 , 其广州住处位于西关光雅里 。 陈桂士发家之后曾报捐候选道 , 这种官衔用钱买来 , 并非实职 , 严格来说不能进入“士绅”之列 。 19世纪广州买办大多出身微贱 , 专职与洋人打交道 , 被正途出身的士绅所歧视 。 陈桂士虽具备发起创建祠堂的实力 , 但地位名望仍不足以领衔 , 所以要找越华书院监院陈昌潮这样的前辈学者出面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吉林巡抚陈昭常

陈昭常的伯父陈瑞南、父亲陈定之 , 自称祖籍新会潮连 , 但“世居省城” , “以洋务起家” , 实际就是给洋行充当买办 。 瑞记洋行(Arnhold, Karberg & Co.)是当时德国在华最大企业 , 陈瑞南从1860年起到担任该洋行买办 , 因业务需要 , 不仅在省港两地均有住宅 , 还曾在上海工作 。 同治初年 , 陈桂士捐输军饷 , 李鸿章在攻克苏州之后为他请功 , “奉旨即选同知 , 加知府衔” , 后来又加捐侯选道 。 在取得即选同知虚衔后 , 陈瑞南回到祖籍潮连兴建祠堂 , 碑铭由著名学者陈澧亲自撰写 。

陈澧(1810-1882) , 先世浙江 , 其父落籍江苏 , 他本人则入籍番禺 , 学海堂学长 , 又先后主讲粤秀书院、菊坡精舍等 , 为晚清岭南学术领袖 , 桃李满天下 , 著名弟子有梁鼎芬、文廷式等 。 陈澧肯为陈瑞南撰写祠堂碑铭 , 显示两人虽学、商异途 , 却有着很好交情 。 值得注意的是 , 《芳名列》排第二位的陈宗洵 , 正是陈澧之子 。 若非陈澧已在1882年去世 , “倡建绅耆”的第一名 , 非陈澧莫属 。

陈家祠收藏的《陈氏书院契据登记簿》 , 抄录了1888-1892年间 , 以“陈颍川堂”与“陈世昌堂”名义收购土地的16宗交易 , 其中陈颍川堂负责13宗 , 陈世昌堂办理3宗 。 (崔惠华整理:《陈氏书院收购房地产情况一览表》)新会景堂图书馆所藏潮连《陈氏族谱》中陈昭常一支“潮连巷头坊 次溪族后裔”一行下 , 有注释“立世昌堂” 。 (广东省江门市潮连镇陈族一九九二年抄录:《陈氏族谱》 , 第42页)所谓“立”是指这一房从始迁祖的“五昌堂”分立出来 。 陈昭常7岁时 , 其父陈朝忠去世 , 这个家庭由陈瑞南担任家长;“陈世昌堂” , 正是陈瑞南所属的潮连巷头次溪祖后裔堂号 。 潮连《陈氏族谱》证实了陈杰卿的回忆确切无误 。 至于另一个主体“陈颍川堂”代表什么 , 将在下文详解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潮连《陈氏族谱》之“立世昌堂”

陈定之去世的时候 , 陈照常年方7岁 , 由伯父陈瑞南照拂 , 视同己出 。 陈瑞南发起创建陈家祠的第二年即1889年 , 陈昭常考中举人 , 这个喜讯应该大大增强了陈瑞南建成陈家祠的信心 , 也鼓舞了其他陈氏族人踊跃集资 。 1894年春 , 陈昭常考中进士 , 而陈家祠则在这年秋冬之际全部落成 。 陈昭常的进士旗杆(三斗) , 与陈伯陶的探花旗杆(四斗) , 共同竖立于陈家祠广场两侧 , 对此 , 陈瑞南应该老怀大慰 。 按传统因果报应观念 , 陈昭常得中进士 , 是他伯父、父亲热心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得到的“福报” , 创建陈家祠则是公益事业中的大宗 。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

陈家祠广场陈昭常旗杆石

陈瑞南在香港发家以后 , 有段时间回到广州专心从事慈善事业 , 1871年 , 广州爱育善堂成立 , 陈瑞南为发起人之一 , 多年里一直负责组织抢险、赈灾事宜 , 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他的工作能力极为欣赏 。 1873年 , 他与顺德梁云汉、东莞冯明珊设立中华印务总局 , 并在总局之下创办第一张华人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 , 聘请王韬为主笔 。

陈瑞南在光绪二年(1876)以前就认识陈兰彬 。 据《郭嵩焘日记》 , 这一年农历八月廿二日(10月9日) , 总理衙门大臣郭嵩焘在北京遇见准备出使美国的陈兰彬 , 陈兰彬与唐廷枢、陈瑞南、黄胜一起暂住总理衙门内 。 3天后 , 陈兰彬上奏 , 要求调陈瑞南随同赴美 , 奉旨批准 , 但最后仍被两广总督刘坤一奏留在广东帮办赈务 。 1888年 , 陈兰彬列名“倡建绅耆” , 应是陈瑞南力邀所致 , 这一年 , 陈兰彬居于吴川乡下 , 并无到过省城 。

陈瑞南为杰出商人 , 精通外贸、轮船运输 , 因长期从事慈善事业 , 与广东官场关系良好 , 但本人并非建筑方面的专才 。 陈家祠的总体规划、基础工程设计 , 有赖于另一位精通建筑工程的创建人 。 他叫陈照南 。 陈照南创建陈家祠的故事 , 是笔者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