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撰文/云和月

宋太祖赵匡胤 , 在他自己认为 , 他已经初步完成了宋王朝统一 , 这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善皇权的权利机构制度的建立 , 从这一制度的建立我们就可以看出 , 赵匡胤具备完美的政治家头脑 。

虽然是从一位武将演变成为天子 , 可这一路都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打拼 , 耳染目睹 , 他不可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 , 身体里流淌着高贵的贵族血液 , 他没有高贵的遗传基因 , 更没有显赫的祖宗留给他那些无上荣耀 , 自己的这个江山 , 来之不易 。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 一路走来都是谨小慎微 , 更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出身 , 是不喜欢战争的 , 更不希望再有一个“陈桥兵变”发生 , 所以自己更不希望发动战争 。

作为大宋王朝的创立者 , 主宰着大宋王朝的命运 , 掌握着最高权力机构 , 自己就是太祖 , 并且是赵匡胤 , 不希望有第二个“赵匡胤”再次出现 , 所以太祖赵匡胤在设计这个官僚体系中 , 经过缜密的研究和思考 。

没有哪一级的官员 , 能够权倾朝野 , 他不喜欢功高盖主的人 , 即使你是一位宰相也不能例外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赵匡胤

一、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 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之手

大宋王朝制度的建立 , 深度影响着后来一千多年的几个王朝 , 对于维护皇帝一人的最高权力 ,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这个机构 , 分别为: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 。

中央又为自己经常过问的机构 , 分别设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

三省分别为:中枢省、枢密院、三司 。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二十四司就是六部中每个部下面分为四个部门 。

下面就是地方部分 , 可分为三级:路 , 在宋王朝的开国时期 , 路 , 还叫“道” , 州(府、军、监) , 县 , 全国分为十三道 , 道级单位中下设有“漕司、宪司、仓司、帅司” 。

其他类似的府、州、军、监、县 , 都设有正副职官员 , 级别分的非常清楚 , 在这里设的官职当中 , 有的是延续了唐代的官吏制度 , 或者跟唐代的官吏制度相似 , 取之利、去之弊 , 这就是后来有所改进的地方 。

唐代以前的三省 , 只有丞相一个管理 , 所以那时候的丞相权力特别大 , 三省中的人事任免权、财政的使用权、调动兵马权都在丞相一人管辖之内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官吏制度

二、机构紧密 , 互相制约

中央机构三省的中枢省 , 他是最高行政机构 , 而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 , 三司则是最高财政机构 , 这样就把唐代丞相一人所管的权利分散开来 , 而这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都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

这时 , 宋太祖赵匡胤又接纳了这些制度起草者的意见 , 针对天下各个藩镇 , 防止天下各个藩镇割据谋反独立行事 , 出台了有效的制度 , 主张削夺这些藩镇割据者的权利 , 限制他们的钱粮 , 没有大的战事 , 收回这些藩镇所掌握的精兵 。

这些政策的制定大多出自于宰相“赵普”之手 , 反其道而行之 , 太祖赵匡胤恰恰又把这些制度用在了宰相赵普身上 。

其办法就是 , 把宰相赵普的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统统分出去 , 分出去并不是由赵匡胤自己去管理 , 而是往下层层的进行分割 , 使所有部门的官员配置都以此类推 。

只有这样 , 敏感的中央重大权利 , 一并的都配置和分散到了各个官员的职位上 , 只有这样才会防止权倾朝野的宰相出现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众臣

三、防微杜渐 , 增强了官员的廉洁自律

由此太祖赵匡胤所制定的这些制度得以顺利推行 , 贯彻到了地方政府 , 特别是“道”的这一级 , 因为它主管的是转运使 , 只能是用来负责地方财政收入的财富转运 。

开始是控制着各个藩镇的钱粮 , 这些制度与唐朝的管理藩镇制度类似 。

于是 , 赵匡胤又想办法在转运使的下面 , 又设置了漕司、宪司、仓司、帅司 , 再往下就是府、州、县 , 也都派了通判 , 也就是现在的副职 , 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监军的作用 。

在这个分权的基础上 , 太祖赵匡胤又增加了一项注意 , 那就是“防” , 到此这些职能部门制度的设置基本完善 。

但是怎么样来监督官员去行驶这些权利呢?赵匡胤又设计了官、职、差三分离 。

这个“官”的官位 , 仅代表你的级别 , 职 , 是你一种荣誉的头衔 , 差 , 只能代表是临时差遣 。

就是说 , 意味着临时工的差事 , 除此之外 , 还有考核国家官员的审官院和考课院 。

审官院的职责 , 主要考察在京城的为官人员 , 而考课院的职责 , 主要是考核地方官员和幕僚 。

这种考核制度一年一次 , 而且是要经历三次为一个任期 , 如此考察 , 只是考核你有没有犯错误 , 如果没犯错 , 不会影响升迁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殿试

四、光明正大的官员任免和监督机制带来的好处

太祖赵匡胤这独具匠心的设计 , 可谓呕心沥血 , 用心良苦 , 也给后边的朝代许多借鉴 , 特别是他设立这个御史台 , 能够让御史也就是言官 。

与唐朝的直接对着皇上说话 , 还可以给皇上挑错误有极大的不同 。

宋朝的言官是背着皇上面对他的同僚说话 , 这是硬性规定 , 这是言官的“月课”如果在一百天之内 , 你没有弹劾任何人 , 你有可能被罢免或者降职 , 还有可能受罚 。

总之你当个老好人坐在纪检委这个位置上是不行的 , 之所以大宋王朝的官员敢说话 , 就是因为有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这些制度的激励 。

太祖赵匡胤最大的特点是知人善用 , 要做到这一点 , 可比设置那些繁杂的只能部门体系要困难多 , 要了解和使用一个人不能靠揣测 , 要想知道这个人的忠心和才华 , 是否担当重任 , 这是需要智慧来断定的 。

历代王朝和官场用人标准大多沿用着龙生龙、凤生凤、天生老鼠会打洞这一传统观念 , 这样官宦之家的子弟 , 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祖业 , 这就苦了那些才华横溢的 , 而且埋没在民间和穷苦人家的后代 , 即使有才也得不到重用 。

由此 , 出人头地的梦想距离贫民百姓非常遥远 , 到了大宋王朝 , 这个出身于贫民百姓的布衣皇帝赵匡胤 , 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历史弊病 , 废除了公共和朝廷举荐制度 , 杜绝了官员们相互串联隐私舞弊的可能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五、大宋王朝接地气的科举考试制度

宋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非常简单而且实用 , 它分为两级:可靠的第一级 , 就是通过各州、府、县考取入京考试的资格 , 然后考生拿着这个资格证 , 按照指定日期 , 到京成礼部报道 , 开始省试 , 这就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 , 称之为“殿试” 。

只要在殿试成功过关者 , 就能直接接受礼部的认命 , 还可以称之为天子的门生 , 不必把考官称之为老师 。

这种科举考试分为三年一次 , 其主要的考试内容 , 为“明经和进士”而进士这个科目才是重中之重 , 大宋王朝的大部分宰相都来自于进士科考合格的特别优秀者 。

在这一鼎盛的科举制度时期 , 在宋王朝的国土上 , 刮起了一大阵的读书风 , 就是在那时候 , 人们纷纷的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标准 , 这股风一度让宋王朝掀起了一场读书热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赵匡胤

在如此繁杂的官员体系管理下 , 强化了流动性的官职制度 , 就是为了让天下所有的官员都不可能结党营私 , 同时出台了 , 官员在一个地区任职都会有期限 , 使他们没有勾结地方势力的机会 , 一旦某一个官员犯错 , 就是立即革职拿问 , 使一大批混吃混喝的官员 , 无可乘之机 ,

从全国各地参加考试的人员结构来看 , 太祖赵匡胤更希望天下所有具备聪明才智的人 , 都能够有机会平步青云 , 为朝廷所用 , 这让那些出身贫寒的人 , 更有机会出人头地 。

这些制度的出台 , 让太祖赵匡胤的个人心理得到了满足 , 同时也给广大贫民百姓公平竞争的平台 , 赵匡胤参加殿试 , 让天下所有殿试的考生一旦金榜题名 , 就可以自称为天子门生 , 这些未来的官员 , 也由此成为了皇帝的私有财产 , 为直接培养人才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

我们以上谈这些 , 其中心思想就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内心不安全感 , 为维护自己的王朝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封建制度 。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结构的建立

读宋史: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整体结构的建立// //

(图片来自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我是“头条号”云和月 , 对于宋王朝的历史只是做客观的叙述 , 网友们有不同高见 , 可在下面留言共同讨论 。

2019年8月26日于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