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宋朝统一南方后 , 赵匡胤的目光又盯上了燕云十六州 , 这位曾经打算把燕云十六州用钱买回来的皇帝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遗愿就抱憾而终 , 这对宋朝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 赵匡胤尽管没有使宋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张 , 但是为了避免宋朝成为短命王朝 ,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 赵匡胤为此日思夜想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睡的安稳 。

有一天 , 赵匡胤找来自己的宰相赵普询问他的意见 , 他问道:“吾欲息天下之兵 , 为国家长久计 , 其道如何?”赵普回答说:“方镇势大 , 君弱臣强 , 今所以治之 , 亦无他奇巧 , 惟稍夺其权 , 制其钱谷 , 收其精兵 , 则天下自安矣 。 ”

赵匡胤听懂了赵普的意思 , 他知道要想保持长治久安的统治 , 避免使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短命王朝 , 只有把地方的政权、财权、兵权都集中到中央来 ,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重演唐朝亡于藩镇的悲剧 , 为此 , 在赵匡胤的主导下 , 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和行政改革拉开了帷幕 。


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除了杯酒释兵权 , 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称帝 , 这也成为他以后的顾虑

集中兵权和军队管理制度

拥兵自重向来是君王大忌 , 唐朝覆灭的悲剧还浮现在赵匡胤的眼前 , 五代十国纷乱不休的噩梦还回荡在他的脑海里 , 改革的首要目标首当其冲的指向了将军和他们的军队 ,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 这些将军们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 但赵匡胤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再重新拥立另一个皇帝 , 这种顾虑让赵匡胤在很长时间里坐立不安 。

建隆二年 , 赵匡胤先是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调出皇宫改任山东节度使 , 进而又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改任为成德节度使 , 接着废黜了殿前都点检职位 。 改设殿前司和侍卫司 , 设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兵之职 , 但三帅并没有发兵之权 , 由皇帝亲自掌控禁军调动权力 。 赵匡胤以自己居住的皇宫为改革的中心 , 将他的改革浪潮慢慢的推向皇宫以外 , 直至他的整个大宋江山都淹没在改革的浪潮里 。

接着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 通过高超的权术赵匡胤把将军们的兵权都收回到自己手中后 , 赵匡胤开始有针对性的对军队的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 他根据五代时期的经验 , 在中央设立枢密院 , 行政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 , 即所谓“凡天下兵藉、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 , 悉归枢密院(《宋会要·职官》)” ,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 , 倘若遇到战事 , 统帅则由皇帝临时委派 。


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除了杯酒释兵权 , 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

赵匡胤通过分解将军们的兵权 , 成功收回了权力

“三帅”和枢密院的设立将军队的统兵和调兵之权分离 , 但是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 由此赵匡胤初步完成了对军队的掌控 , 接着他又对军队进行一番大调整 , 由于吸收了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大批军队 , 赵匡胤首先进行了军队裁员 。 而军队出现的空缺并不直接就地招募 , 而是从地方军队中挑选 , 将地方军队中精壮士兵都选入京师禁军之中 , 此举既削弱了地方军队的力量 , 又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实力 。

在宋朝军队的编制上 , 宋军共分为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禁军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正规军 , 常驻京师和军事要地 , 是宋朝的主力和精锐 , 在宋朝二十万左右的禁军中 , 京师常驻十万 , 外地常驻十万 。 为此赵匡胤设置了“更戌法” , 让内外禁军轮换京师 , 短则半年 , 长则三年为期 , 军队调动而将领并不随之调动 , 所谓“兵无常帅 , 帅无常师” , 此举有效防止了将军拥兵自重的现象 , 但是也造成宋朝“兵不知将 , 将不识兵”的弊病 ,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而厢军则是由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 , 其统辖于侍卫司 , 作为禁军的后备军 , 厢军的精锐力量都被编入禁军 , 反而没有了什么战斗力 , 从某种意义上来已经沦为禁军的输血池 。 乡兵是按照户籍抽调的士兵 , 一般编入地方部队 , 番兵则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军队 , 数量不大 , 主要是配合禁军作战 。

总之 , 赵匡胤很成功的改革了军队的行政管理制度 , 使得军队的统领和调动的权力都牢牢的集中在自己手中 , 最重要的是有效的避免了唐朝时期藩镇拥兵 , 割据一方的现象 , 从集权这一点上来说 , 赵匡胤可以说做的非常成功 。 故从五代以后 , 宋代一朝几乎没有出现将领拥兵的现象 。


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除了杯酒释兵权 , 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

赵匡胤同名影视剧人物形象

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权限的限制

当军队的改制在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完成后 , 赵匡胤接着又把他的目光投向了行政机构 , 宋代的行政制度很特殊 , 它属于“官职”分离的一种制度 , 即所谓“官不居其职 , 居官而无权” 。 也许是从军队改制中得来的经验 , 赵匡胤把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剥离 , 正如同他把军队的统兵权和调兵权剥离一样 。

宋代的官位上至仆射、尚书 , 下至员外郎以及寺、监等官职都不再担任与其官职名称相符合的职务 , 譬如说三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长官原本是门下侍中 , 但是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判门下省事” , 门下侍中也就等于成为了一个虚职 , 除了可以多领一份俸禄 ,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 , 一个官员有时候可能身兼数职 , 这就造成了宋代的“亢官”现象 。

三师、三公不常置 ,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 , 尚书、门下并列于外 , 又别置中书禁中 , 是为政事堂 , 与枢密对掌大政……台、省、寺、监 , 官无定员 , 无专职 , 悉皆出入分涖庶务 。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 , 类以他官主判 , 虽有正官 , 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 事之所寄 , 十亡二三 。 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 , 侍郎、给事不领省职 , 谏议无言责 , 起居不记注——《宋史·职官志》

从上面这段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宋朝时期特殊的行政制度 , “台、省、寺、监 , 官无定员 , 无专职”是指同样的官位也许并不是由一个人来担任 , 也可能是多人担任 , 因为它并没有实际权力 , 更像是皇帝赏赐给官员的一种荣誉 , 用来表示官阶的象征 。 而“官职”中“职”在宋代特指带有学士、直阁之类的职位 , 这些职位也是一种独属于文官的荣誉官衔 , 并不具备实际权力 。


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除了杯酒释兵权 , 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

赵匡胤人物肖像图

所以 , 赵匡胤借鉴军队改制的那一套把行政机构的权力也给架空和剥离了 , 形成“官不居其职 , 居官而无权”的现象 , 所以《宋史·职官志》形容说“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 ,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 , 十常八九” 。 也就是说宋代绝大部分官员都成为了光杆司令或者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 从另一方面来说 , 官员们虽然没有了权力 , 但是福利却没有削减 , 反而可以正大光明的吃空饷 ,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宋朝文人地位高 , 福利好的缘故 。

那么真正的权力在哪里呢?毫无疑问 , 在皇帝那里 , 赵匡胤把官员们给架空以后 , 就把任免权收回到了自己手里 , 所谓“官职”已经不再具有实际权力 , 这就引出了宋代真正掌握权力的另一个存在:差遣 。 《宋史·职官志》记载说“其官人受授之别 , 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 其中这个差遣就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人 。

顾名思义 , 这“差遣”由皇帝亲自委派 , 采取临时制 , 也称作职事官 , 其种类分为: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等 , 也就是说 , 只要在职位前面带有这些头衔 , 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才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人 。 譬如上文谈到的三省长官原本是门下侍中 , 但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判门下省事 , 而对应“差遣”的相应职位大致有:知县、知府、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等等 , 譬如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就是以参知政事以及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双重身份才得以完全行使宰相的权力 。

总结

应该说 , 赵匡胤这一系列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 由此形成了以枢密院分管军事 , 政事堂分管政事的“二府”制度 , 在级别上形成三级制度 , 即以皇帝为首 , 以“二府”制为辅以及下级官员为基础的框架 。 但枢密院尽管分管军事 , 但绝非总览大权 , 其只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 , 而禁军三帅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 , 这就使得双方互相钳制 , 而皇帝则分管两处 , 把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中 。


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除了杯酒释兵权 , 赵匡胤还进行了哪些集权措施?不愧是权术高手// //

宋代官员形象图

政事堂即是宰相议事的地方 , 初设于门下省 , 后移到中书省 , 故又改称中书门下 , 但由于特殊的“差遣”制度以及对相权的钳制 , 宰相之职并不全然大权独揽 , 相权因此遭到大大的削弱 。 为了钳制官员 , 还设立谏官制度 , 即台谏制度 , 有御史台及谏院两个机构 , 行使“掌纠察官邪 , 肃正纲纪 。 大事则廷辩 , 小事则弹奏” , 所以谏官这个职位权力很大 , 但是也很容易得罪人 , 因为这就是一个专门挑刺儿的岗位 。

而在财政大权的管理上 , 又设立了三司 , 即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 总理全国财政 , 号称“计省” , 三司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 由此形成了枢密院(军事)、政事堂(政事)、三司(财政)等三权分立的行政制度 。 另外赵匡胤还另外开设了一个小金库 , 即封桩库 , 其所藏财物为每年三司的财政结余 , 赵匡胤原本打算用封桩库里的这笔钱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 , 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 赵匡胤死后 , 这笔钱就成为了皇家私人金库 。

总的来说 , 赵匡胤非常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行政改革 , 终宋一朝都没有出现“臣强君弱”的现象 , 在政治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 也许让人感到非常可惜的就是这样一个既有钱、又有兵的朝代 , 却表现的差强人意 。 怪不得辛弃疾在自己的词作里写“挥羽扇 , 整纶巾 , 少年鞍马尘 。 如今憔悴赋招魂 , 儒冠多误身” , 或许这就是“重文轻武”造成的政治风气吧 。

参考文献:《宋史》、《宋会要》、《中国历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