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连康熙都认同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 , 位于长城东端的山海关迎来了它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 当时东亚最强劲的三支军队——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清朝的八旗军汇集此地并爆发了一场大战 。 战斗先在大顺军和关宁铁骑之间展开 , 经过一天的鏖战 , 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占据了上风 , 但是就在双方胶着时 , 多尔衮率领倾巢而出的八旗军队加入战局 , 相助落于下风的吴三桂 , 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 猝不及防的大顺军阵型大乱 , 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得宣布撤兵 , 放弃了山海关 。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连康熙都认同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 , 连康熙都认同// //

山海关战役

山海关意义重大 , 一座背山临海的关卡扼住了关外和关内的交通 。 关内的政权 , 无论是明朝还是大顺朝 , 只要守住了山海关 , 就守住了最后的底线 , 将关外的侵扰势力排除在外;关外的清军想要进入关内 , 山海关是最为快捷的通道 , 但是终明朝一代 , 清军从来没有能够从山海关破关而入 , 而一旦破关而入 , 清军八旗将毫无阻碍 , 横扫天下 。 所以 , 山海关战役的成败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之后数百年的历史 , 李自成胜则关内为汉人统治 , 多尔衮胜则清朝入关一统天下 。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连康熙都认同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 , 连康熙都认同// //

山海关

但是关于这一场影响中国数百年历史的战役 , 三百多年来世人却有着众多的误解 , 本文将借助吴三桂在山海关战役中的表现为大家一一澄清 , 希望能够给大家展示一段更加真实的历史 。

吴三桂并非山海关总兵 , 入关是受崇祯皇帝指令

关于吴三桂的第一个误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是山海关总兵 , 因为他将山海关献给了清军 , 引清军入关 ,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山海关是吴三桂的防区 , 否则他怎么能够将山海关献给清军呢?其实 , 大错特错 。 崇祯末年的山海关总兵并非吴三桂 , 而是另有其人 , 根据《山海关志·官职志》的记载 , 当时的山海关总兵是高第 , 下辖兵员一万余人 。

而吴三桂则担任更加重要的官职——辽东总兵 , 他的辖区在山海关之外 , 他率领着当时明军仅存的精锐——关宁铁骑 , 崇祯末年 , 吴三桂正坚守在山海关外宁远城的抗清第一线 。 但是随着关内农民军的不断发展 , 也牵动了远在关外的吴三桂的命运 。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连康熙都认同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 , 连康熙都认同// //

吴三桂剧照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 , 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顺朝 , 之后更是率领大军东征北京 , 一路之上势如破竹 , 崇祯皇帝知道关内的明军已经不可能抵挡得住大顺军 , 便动了调动辽东总兵吴三桂入关勤王的心思 。 但是 , 吴三桂肩负着守卫关外国土的重任 , 一旦回防 , 关外土地必将被清军所占 , 但是崇祯皇帝却并不想背这个锅 。

于是 , 矛盾的崇祯皇帝表示只是抽调吴三桂率领五千精兵前往山西“助剿” , 而关外“余兵尚多” , 言外之意 , 调动吴三桂入关并非主动“弃地” 。 另一方面 , 他希望内阁和相关的大臣们能够承担这个责任 , 崇祯皇帝对大臣们说道:“此等重大军机应行与否 , 原应先生们主持担任 , 未可推诿延缓误事 。 ”但是大臣们都知道 , 一旦吴三桂率精兵入关 , 关外剩余的士卒绝对不是清军主力的对手 , 失地是迟早的事情 , 而且他们深知崇祯皇帝生性凉薄 , 杀大臣如麻 , 所以他们都不愿赞同崇祯皇帝的建议 , 甚至在奏疏中明确提出“一寸河山一寸金”、坚决反对“弃地” 。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连康熙都认同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 , 连康熙都认同// //

崇祯皇帝像

无奈之下 , 崇祯皇帝只好自行决策召吴三桂入关勤王 , 为了掩盖自己的意图 , 他对外如是说:“(召吴三桂入关)收守关之效 , 成荡寇之功 , 虽属下册 , 诚亦不得已之思 。 ”但是 , 这个命令在执行时又遭到了内阁首辅陈演的拖延 , 因为他害怕将来崇祯皇帝秋后算账 , 就这样一直拖到三月初 。

三月初四 , 大顺军三路大军分别从北、中、南接近京城 , 崇祯皇帝下令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 并统兵入卫京师 。 但是还没有等到吴三桂到达京城 , 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便在北京上吊自尽 , 调吴三桂入京的“勤王”计划宣告彻底失败 。

吴三桂降而复叛导致两次山海关战役 , 第一次往往被忽视

三月上旬 , 吴三桂奉崇祯皇帝诏书率辽东明军(大约四万余人)以及近十万关外汉民陆续入关 , 并在山海关与山海关总兵高第的一万余兵力合并 , 密切关注关内的形势变化 。 根据《平寇志》记载 ,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抵达居庸关 , 守将唐通投降李自成 , 之后李自成便令唐通率所部兵马以及财物前去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和高第 , “唐通亦遗三桂书 , 盛夸新主礼贤 , 啖以父子封侯” 。 三月二十四日 , 已经接受招降的吴三桂和高第则率部前往北京觐见新主 , 山海关的防务则由唐通代表大顺政权接管 。

但是 , 事情在数日之后却发生了变故 , 也导致了第一次山海关战役的爆发 。 当吴三桂率领大军行进到河北玉田县时 , 吴三桂一改之前归顺大顺朝的态度 , 决定率部返回山海关 。 至于吴三桂回师山海关的原因 , 主要有两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大顺军将领刘宗敏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 这种说法见诸《平寇志》、《庭闻录》等民间记载 , 最终甚至连《明史》都予以采录 。 而《甲申传信录》等记载则持另一种说法:“三桂统师入关 , 至永平西沙河驿 , 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 , 三桂怒 , 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 。 ”不管是哪种原因 , 总之因为李自成未能保证吴三桂的利益、或者未能使其确信投降后利益将不遭受损失 , 吴三桂选择了背叛李自成 , 并攻占山海关作为其对抗李自成的资本 。

基于上述考虑 , 吴三桂从关内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 唐通猝不及防 , 而且关城防守一般都是对外 , 对内无险可守 , 于是山海关被吴三桂占领 。 正因如此 , 才有了之后的第二次山海关战役 。

当李自成知道吴三桂复叛的消息后 , 便于四月十三日亲率军队前往山海关平叛 ,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抵达山海关 , 当天便爆发了大顺军与吴三桂部之间的第二次山海关战役 。 大顺军与吴三桂部鏖战一昼夜 , 第二天清军加入战局 , 打破了僵局 , 李自成大败 。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山海关战役 , 其意义也颇为深远 , 在本文开头即已描述 , 此处不再赘述 。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连康熙都认同

明末两次山海关战役:揭露了吴三桂反复无常的本性 , 连康熙都认同// //

李自成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反复无常是一种政治需要

很多人都只知道一次山海关战役 , 而如此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 认为吴三桂入关是在崇祯皇帝被李自成逼死之后 , 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为了报“君父之仇” , 此举似乎还有值得同情之处 。 但是 , 如果大家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山海关战役、而且吴三桂都是主角 , 那么对于吴三桂占领山海关以及引清军入关的动机都会产生怀疑 。

而清楚地了解到了吴三桂在山海关战役前后的动向 , 便使得我们对吴三桂的形象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吴三桂所做的一切 , 并非出自“为君父报仇”的公心 , 他并没有至始至终地保持对明朝的效忠 , 康熙皇帝曾明确评价吴三桂:“逆贼吴三桂值明季闯贼之变 , 委身从贼 , 寻以父死贼手 , 穷窜来归 。 ”其中“委身从贼”四个字明确无误地说明了吴三桂曾经投降过李自成 。 而吴三桂此后的引清兵入关只不过是为了追逐个人名利 , 便不顾民族大义 , 其对李自成的降而复叛 , 足以证明其是个反复无常之人 。

参考文献:《山海关志·官职志》、《平寇志》、《甲申传信录》、《山海关战役前夕的吴三桂》